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NEW
免標定!《Nature》子刊:創新光感技術揭開TLR訊號傳導機制
新聞集錦
NEW
諾華逾10億美元攜手Schrödinger 進軍AI篩藥;FDA拒批Intercept罕見肝病藥;鼎晉赴日美容與抗衰老醫學大會
生技醫藥
NEW
授權、IPO挹注 國邑手握新臺幣16.13億元 L606攻全球三期、L608邁臨床二期
新聞集錦
科學要聞
《Nature Communications》首次發現人體內細菌 透過形狀改變躲過抗生素治療
2019-10-28/
記者 彭梓涵
日前,來自英國紐卡斯爾(Newcastle)大學細菌生物學中心研究發現,復發性尿道感染(rUTI)病患體內的大腸桿菌會變成細胞壁缺陷的L型,躲過針對細胞壁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相關研究已發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上。細菌產生抗藥性通常是透過細菌基因體變化,使細菌有能力將抗生素排出,或分解;由於大部分的細菌會被細胞壁結構所包圍,因此許多抗生素會以破壞細胞壁的方式使細菌脹破...
新聞集錦
國際快訊
電紡纖維醫材新應用 美團隊開發創新避孕海綿、腦瘤藥物
2019-10-28/
記者 巫芝岳
美國時間25日,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ofCincinnati)發表了將電紡纖維運用在醫材上的突破性應用,該材料可開發出將電紡纖維應用為避孕海綿、癌症藥物等材料的技術,本月發表於《ChemPlusChem》期刊封面。這項研究由辛辛那提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AndrewSteckl主導,研究人員將兩種以上的材料結合成細纖維,運用電壓變化製作出多層材料包覆的電紡纖維材料。該團隊與藥學院...
新聞集錦
國際快訊
NDMA
Zantac
抑制胃酸藥Zantac含致癌物 FDA公布替代藥名單
2019-10-28/
記者 劉端雅
FDA在抑制胃酸藥Zantac檢測到低水準的致癌污染物N-亞硝基二甲胺(NDMA),雖當局仍在調查事件,但,FDA於24日發布了一系列無污染的替代產品清單,建議病人考慮轉用其他藥物替代。FDA表示,其替代抗酸劑治療的初步測試,目前尚無NDMA的表現,例如Pepcid、Tagamet、Nexium、Prevacid、Prilosec。該檢測是在Zantac發現致癌物質後進行的,這促使賽諾菲(Sano...
科學新知
全球新聞
國衛院、臺北榮總研究呼籲 高血壓且頸動脈流速較低之年長者應提防認知衰退風險
2019-10-28/
記者 吳培安
今(28)日,國家衛生研究院舉辦記者會發表由國衛院、臺北榮民總醫院合作的中高齡心血管健康最新研究。會中指出,5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民眾,其較高的血壓值及較慢的內頸動脈流速(internalcarotidartery),與認知功能衰退之間存有密切關係。此研究已發表於心血管醫學領域重要期刊《AmericanJournalofHypertension》。此研究由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莊紹源...
新聞集錦
科學要聞
首次在猴子中發現遺傳性眼盲罕病 有望開發新療法
2019-10-28/
記者 李林璦
日前(25),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研究團隊首次在猴子中發現了導致罕見的致盲疾病巴德-畢德氏症候群(Bardet-BiedlSyndrome,BBS)的基因突變。這發現將為未來開發基因和細胞療法提供了一個新的自然疾病發生的動物模型。該研究發表於《ExperimentalEyeResearch》。巴德-畢德氏症候群(BBS)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此症患者在出生後會有肥胖、多趾(Polydact...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加速器
全台首家跨產學研醫國際型加速器 8家新銳入選
2019-10-26/
記者 李林璦
今(26)日,國家生技研究園區(NBRP)與國際大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AZ)共同舉辦生醫產業加速器PitchDay,是台灣第一個跨產學研醫的國際型加速器,下午公布8個獲獎團隊,包含從中研院、國衛院與台北醫學大學等研究單位衍生的新創公司,其領域橫跨數位醫療、小分子藥物、癌症免疫療法、微流體晶片與基因檢測,陳建仁副總統也特地親臨現場,顯示政府對生技產業的重視。 副總統陳建仁也特地...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加速器
生技園區首度與阿斯特捷利康合作 助臺灣生醫新創團隊走向世界舞臺
2019-10-26/
記者 吳培安
由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與國際大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AZ)攜手合作,啟動的「國際生醫加速器合作計畫」(NBRPBiomedStartupChallenge),於今(26)日舉辦PitchDay。由產、學、研各界專業委員組成的評審團,將由16組入圍團隊中決選出最後8組獲獎團隊,他們將獲得三個月訓練課程、一對一商品化指導,以及國際專家的顧問輔導能量,與國際市場對接,走向世界舞臺。本次P...
新聞集錦
國際快訊
創新糖尿病療法 微米級二氧化矽延緩消化吸收
2019-10-25/
記者 李林璦
日前,致力於開發代謝疾病創新療法的SigridTherapeutics宣佈,該公司開發的創新療法SiPore15於臨床試驗中獲得積極成果,可利用微米級可食用的二氧化矽粉末,有效幫助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以及新診斷尚未治療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未來有望應用於治療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與妊娠糖尿病等。 SiPore15是一種直徑僅有微米大小的二氧化矽口服療法,從技術上來說可視為某種醫療器材,服用該...
新聞集錦
國際快訊
Sartorius
丹納赫
Sartorius以7.5億美元收購丹納赫三項生命科學平臺業
2019-10-25/
記者 劉端雅
美國時間21日,生命科學巨頭丹納赫(DanaherCorporation)宣佈已簽署一項協定,以約7.5億美元的價格向生物製藥行業的領先者SartoriusAG出售旗下部分業務,收購預計能在2020年第一季度完成。據悉,此次交易是丹納赫為收購奇異(GE)旗下生物製藥業務鋪路,SartoriusAG交易的完成取決於丹納赫收購奇異醫藥業務的完成。Sartorius此次所收購的三項業務,屬於丹納赫生命科...
新聞集錦
國際快訊
Allergan 長青藥BOTOX 再批准治療兒科下肢痙攣
2019-10-25/
記者 彭梓涵
美國時間(24)日,Allergan宣布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其長青藥A型肉毒桿菌毒素保妥適(BOTOX),治療兒科患者(2-17歲)下肢痙攣,成為繼上肢痙攣批准後,BOTOX第11個適應症。BOTOX的批准是基於一項針對300多名接受下肢痙攣治療的兒科患者,為期12週、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三期試驗。今年6月,FDA也批准BOTOX用於治療兒科患者上肢痙攣,成為第一個批准治療兒科患者上...
新聞集錦
科學要聞
《Nature》吃太鹹會失智?!高鹽飲食讓腦中蛋白異常堆積 影響記憶力
2019-10-25/
記者 巫芝岳
近(23)日,一篇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的研究顯示,高鹽飲食可能會引起大腦中的tau蛋白堆積,進而影響動物的記憶力。這篇研究由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WeillCornellMedicine)團隊發表,他們發現,當腦中一氧化氮的濃度過低時,會引發一系列tau蛋白的變化,影響動物的認知功能。由GiuseppeFaraco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若讓小鼠長期吃高鹽飲食,會刺激其小腸細胞分泌介白素-1...
生技醫藥
國際快訊
美國NIH攜手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 為非洲引入基因療法攻克愛滋、鐮刀型貧血症
2019-10-25/
記者 吳培安
近(23)日,美國衛生研究院(NIH)與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宣布攜手合作,未來四年將投入至少1億美元,目標是針對愛滋病、鐮刀型貧血症,開發出簡便的基因/基因編輯療法,並以可負擔的費用提供給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sub-SaharanAfrica)數以百萬計的患者。NIH院長FrancisCollins說明,考量到目前牽涉到幹細胞的基因/基因編輯療法仍要價高昂,且當地缺乏相關的醫療及物流設備,因此...
第一頁
上一頁
990
991
992
993
994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