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島嶼DNA」都是臺灣之光,不要淪為惡鬥事件!

2023-02-26 / 編輯部
《島嶼DNA》是陳耀昌醫師的知名著書之一。有著過人才氣、橫跨醫學與人文的陳醫師,已不必在此贅言著墨他個人無論在醫學、社運政治,及近年專注文學創作的光彩成就。個人利用今年舊曆年假,一口氣看完陳醫生五本創作《島嶼DNA》《傀儡花》《獅頭花》《苦楝花Bangas》《福爾摩沙三族記》,深感兔年伊始,就有了學習省思的踏實感以及盈滿熱忱的前進動力,也希望所有我認識的生醫業界朋友們,都有個順心開心的兔年。很遺憾...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2023-01-16 / 編輯部
2022年,臺灣生技界一連痛失幾位在產業發展上都寫下歷史地位、受業界尊崇的大佬和前輩。先是在7月盛夏,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創立以來首任執行長田蔚城博士辭世,享壽84歲。辭世前半年,大家已經知曉「田老大」的病情,但他總是克服病痛盡量出席一些活動鼓勵後進,而且依然走到哪兒笑聲就到哪兒。前任DCB執行長、國內少數藥動學專家,之後被延攬加入逸達擔任總經理的甘良生博士,凡事溫文爾雅,時年67歲,在11...

台灣醫療科技展上的一些小事……

2022-12-13 / 編輯部
臺灣三個異曲同工的生技醫療產業大展,一個是每年6月在世貿展館展出的「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圍繞著已實質出口貿易的醫療器材、設備和產品,不少都是MIT(MadeInTaiwan)的隱性冠軍廠商;一個是在盛夏7月的「亞洲生技大會」(BIOAsia–Taiwan),側重臺灣產官學界在生命科學與醫藥產品研發的成果,大會論壇與國際產業接軌,是臺灣鏈結跨國生技醫藥社群不可或缺的介面。一個便是甫落...

新解臺灣生醫的「存在主義 」,讓我們「懷憂不喪志」吧!

2022-11-09 / 編輯部
我們刊物100期了,陪伴生技醫藥這一個新興產業走來快10年。10年差不多就是一個世代,一個世紀則要100年,所以對任何一個時代產業的發展而言,10年,其實才正要開始⋯⋯。在這100期來,要感謝的業界前輩、師長、朋友實在太多了,但我想親自最先感謝二位業師,也代表我們目前的股東老闆們和業界朋友,利用機會致意。首先,沒有中天生技集團董事長路孔明的提議與輔導育成,是不會有環球生技月刊出現的;其次,若沒有中...

ICT業老闆比生技業正派一點!?真的嗎?

2022-09-30 / 編輯部
一位有過政府經驗的學界前輩,退休後創業成立生技公司,成了又一個值得讓後進敬佩的「70正青」標竿。這天,聽前輩神采奕奕地談起他的心路歷程,週遭親友都很不理解:明明該退休好好過日子,還創什麼業呢!但他從研究中看到許多治療疾病的希望,「希望」的想法於是反映成信念,「希望」也驅動了激勵情緒和幸福感,2000年後興起成為社會顯學之一的「正向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光輝都寫在前輩的臉...

當臨床試驗報告遇上英明的生技老闆………

2022-08-31 / 編輯部
臨床試驗對CRO公司而言,是一門實證的科學,不過,臨床試驗報告到了生技公司手上,怎麼解釋是一門很深的藝術!今年一開春,臺灣新藥類股就熱鬧非凡,許多公司二、三期解盲或藥證取得的時程都在2022,包括智擎、北極星、太景、逸達、合一、共信、台睿、台新藥、泰福、心悅、國鼎等,大家無不歡欣鼓舞地期待,臺灣今年可以創下生技史上藥證取得新高紀錄的一年,資本市場更像抱著AI智慧軟體算出的高中獎率樂透一般,股市上半...

生技資本世界的歌劇魅影

2022-07-22 / 編輯部
臺灣生技股市歷史裡,兩檔先後出現的股王,比鄰在南港生技園區F棟二樓幾步之遙。兩家公司的故事很不一樣,卻幾乎是臺灣生技資本市場的真實劇場。台灣微脂體(台微體/TLC)去年(2021)自臺股及美股正式下市,轉為私有企業;藥華醫藥(PEC)仍在股市投資圈裡「強強滾」。兩家公司都是在2000年左右,政府大興土木鼓勵生技發展時,第一批海外專家回臺灣成立的公司。台微體成立於1997年,迄今,董事長都是長住美國...

臺灣醫療科技的「李約瑟難題」

2022-06-17 / 編輯部
近日,我特別聽了盛弘醫藥集團CEO楊弘仁醫師一次授課型演講。已經是媒體寵兒的楊弘仁,傳承父親楊敏盛醫師創辦的敏盛醫院後,先是透過靈活的資本策略,建立出一個臺灣獨一無二、以醫療體系為軸心的健康產業集團,事業涵蓋醫院、藥局、長照媒合、健診、電商、物聯網、大數據、AI醫療等。近年來,楊弘仁帶領集團上下積極實踐數位轉型升級,今年,又買下桃園翰品飯店大樓,致力要為臺灣創造第一家進入國際排名的智慧醫院。行事作...

伊隆.馬斯克還是唐吉軻德?

2022-05-19 / 編輯部
近日一個週末下午,我聽了中國一位創投圈友人主辦的一場視訊討論會,他邀集幾位醫藥創業家互相討論,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的氛圍下,中國藥企該不該出海的問題。他們也是一群老友,所以正反意見辨論起來少了煙硝味,還處處有讓人忍俊不禁的詼諧。不過,當其中一位教授談到中國醫藥的創新時,他歪著頭遲疑了一下說:「我們真要好好想想自己真的是伊隆.馬斯克還是唐吉軻德?」我笑不出來了,而是嘆息,甚至有難掩的一點惆悵。過去不到...

一起推動數位與遠距醫療--減碳大行動!

2022-04-18 / 編輯部
近日,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醫師有篇觀點文章,文中提及「醫療健康產業,是被忽略的碳排大戶……;美國國家醫學院(InstituteofMedicine)公眾健康與永續報告書中,載明醫療健康產業直接或間接產生總碳排放,佔10%全美總碳排……;如果十分之一臺灣民眾改用『通訊診療』,每年將可減少1.63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如以瑞典的碳稅...

「盲修瞎練」的數位醫療!?

2022-03-15 / 編輯部
標題是我掠美一位鑽研抗老化醫學數十年的醫師博士(MD.PhD)的省思。他是一家知名地區醫院的元老級醫師,曾經主持過兩家頂級抗老化與預防醫學診所,服務了無數企業家和科技新貴,但他在營運7年後,2011年決定關掉診所,把錢退給了股東。然而,在過去的10年裡,他依然沒間斷過協助或負責抗老化各類相關業務。迄今,他也從不停止探索老化與疾病研究,積極尋求更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對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數位健康科技、A...

生技二代接班!世代交替?

2022-01-26 / 編輯部
「二代接班」、「世代交替」是個老掉牙的管理議題,但總是像歷史朝代的更迭一樣,永遠都是當代人暇餘最追劇的戲幕與情節之一。「二代」這個標籤是「祝福」、但也是「詛咒」。上一期我們介紹了幾位創新、有為的醫二代(盛弘楊弘仁、童綜合童敏哲、秀傳黃士維、羅東博愛許豪),但他們在接班過程中肩上的擔究竟有多重,沒挑過的人永遠不知道。但對絕多數平民百姓的我們而言,這些銜著金湯匙出生、頂著家族品牌光環、或流著皇家貴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