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大師–何以為大學,因為有大師!

2020-04-30 / 編輯部
新冠疫情還在持續,全球許多地方都還沒解封,小明跟大家一樣只能用通訊和遠在地球另一方的家人們「隔空」相會,我非常想念這些外甥小子們,因為我始終深信,小傢伙們本人永遠比視訊中(即使用了美圖機)更帥、更可愛!小子們都改用線上遠距上課,有一次還叼著牙刷、滿嘴牙膏泡對我說:我要去開電腦,要上課了……這一場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疫情,對世界帶來的衝擊與改變,甚於以往的SARS、禽流感。因...

不忍苛責政府 臺灣檢測產業暗自啜泣……

2020-03-31 / 編輯部
一次世人都不想碰到的流行疫情,在不到三個月時間裡,就把臺灣過去努力數十年的外交進展,推到歐美各國領袖都不得不把臺灣收進眼底,31個國家的媒體都對臺灣進行了讚譽報導。儘管,新冠肺炎境外移入確診案例持續增添,瞬間升高了國人對疫情的緊張,但相較包括美、英在內的強權國家防疫線不斷崩塌,就算臺灣一樣也出現物資搶購躁動,也依然是國際眼中的模範生。週末,大灣區一位生物醫藥產業權威組織領導前輩,微信傳來了一段廣播...

「毒」你千遍也不厭倦……

2020-02-25 / 編輯部
一個病毒,突然讓一些朋友急得關心起我來,因為,很多人都喊我「小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月11日臨時記者會中,陸委會主委陳明通用了「小明的故事」,自此,一向是冷笑話主角的「小明」,真是更悲情了!那個當晚,我手機LINE通知即刻跳出許多「小明」,朋友問我,現在究竟在那裡?原計畫年後到上海,年前知道的朋友不問就直接叫我:「好好隔離一下,別出來『毒』人哪!」。事實上,小明後來其實哪兒也沒去。目前,疫情...

臺灣生技「芒果乾」

2020-01-15 / 編輯部
盛夏時節,凡從中國來臺灣的朋友,都說要去菜市場買芒果,或一定要去吃一碗「芒果冰」。這個原產自北印度和馬來半島的芒果來到臺灣,風味特別清甜。十幾種芒果,文藝的臺灣又各給了他們濃厚的小資名字,包括:金煌、玉文、愛文、烏香等。許多研究提及,芒果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和維生素D,以及多酚、磷等礦物質,能避免體內自由基過多,造成身體老化,適量食用,可以抗老化,甚至具有可抑制腦細胞死亡的效果。美國德州農工大學...

生技「處處」難為!?

2019-12-02 / 編輯部
首先要先申明一下,這次手記的標題,真的是大大掠美了崇敬的前輩張鴻仁老師近期出版的書――「生技大大可為」。業界人士都喊他張總董,他可能是臺灣生醫業界唯一的「三棲」人士,集產、官、學歷練於一身。他親筆記錄下離開公職後到生技產業來,許多可歌、可泣甚至一些可惡、可恨的親身經歷,成為產業人士必讀的另一本聖經。因為「生技大大可為」,張總董自新書上市到現在,還是各媒體OnCall和邀約的熱門人物,他要我看完書後...

阿茲海默病恐慌症

2019-11-11 / 編輯部
周遭朋友不管「老」朋友、「小」朋友,越來越多只要事情忘記或想不起來,就常會開自己玩笑:慘了!慘了!我一定有失智症(阿茲海默病俗稱)。因為,所有有關失智症的各類衛教和資訊中,記憶力出現衰退,或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障礙,都是被列在第一條列。大家在大量被資訊沖刷洗腦下,很容易進行自我關聯。我也開始記憶突然會斷線,出門會忘掉手機,特別常常腦袋裡的人、事、物明明如此清晰,但瞬間卻啊啊啊地,喊不出名字...

臺灣永續農業狂想曲

2019-10-05 / 編輯部
米塔颱風的臺北,午後才開始陸續陣陣強風,我的外訪行程都沒有取消,只是蹬著不太禮貌、但不怕雨水的運動拖鞋見人。途經大樓之間,一陣強風吹起,雨傘難以招架外翻,一陣大雨潑淋一頭的當下,我突然想到一位「Adama」(音似跟日文「あたま」–頭殼)很不一樣的人,是幾天前我和喬大社會責任企業的夥伴們一起駕車去彰化二林拜訪的「喜願共合國」創辦人,他的英文名字也是Adama。 「Adama」壞掉!?每次...

苦勞、企業家的悲哀、小股東的哀嚎

2019-08-30 / 編輯部
二個月多前一個週六上午,和一位大家公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及一位會計事務所所長會面。事實上,當自己遇到公司一些經營上的難題時,或有各種產業發燒事件發生,我偶爾就會約一下他們,聽聽他(們)(其實幾乎都是前輩一個人)的想法,或聽他(們)擘肌分理,而這些都無關乎採訪。這兩位前輩永遠都約同一個地點、他們都坐同一張桌子,點的也都同樣是一壺茶加一杯Latte,企業家前輩有時會帶上一盒切好的水果,然後也同樣都是說:...

Making Impossible Possible (化不可能為可能)

2019-07-22 / 編輯部
「MakingImpossiblePossible(化不可能為可能)」是這一年來一位香港A前輩一直鼓勵我的。近日,他來臺北探望他的好友,也是臺灣早期生技創投界知名的C老師,兩位都稱得上是我的業師。A前輩是我近兩年才結緣的,先談談C老師吧!我認識C老師超過15年了,個人轉入生命科學領域報導不久,因為採訪而認識。有著顯赫MIT博士學位的C老師當時剛從國外回臺灣不久,他在大學兼課、同時因為海外產學人脈...

What happened!?

2019-07-03 / 編輯部
今年北美生技展,臺灣200餘人代表團是大會前十大代表團。這幾年來,臺灣生技產業人士前往參加北美生技展一直相當熱絡,展位規模今年也是前三大的國家館。先不管實質帶來的經濟效益如何,但臺灣長年來展現對生技產業的支持與動能,已漸漸在北美生技展累積了國際能見度,因此,今年臺灣館開幕活動前來的外賓顯得比往年更多了。因為今年亞洲生技大會即將與臺灣生技月合併為BioAsia-Taiwan,BIO大會主席James...

培養基的啟發

2019-06-04 / 編輯部
學生命科學的人,對培養基一定不陌生,做實驗、養細胞都需要培養基,它還是個消耗品。近期,因為密集地向再生醫學領域的朋友們學習,我覺得培養基的學問不僅是科學,更是一門很大的哲學。它基本上就是提供微生物細胞生長繁殖所需的一組營養物質原料的環境,必須滿足所培養微生物生長,促進產物的形成。跟我們熱議產業促進需要什麼環境,政府該有什麼政策一樣。誠然,正常健康狀況下,最天然的永遠最好,但這是自然界和老天設定的程...

稍安勿躁

2019-04-30 / 編輯部
經常工作的晚,這天正準備蓋上電腦,訊息又跳了出來,一位忠實的訂戶後來成為團隊的朋友,他個人對股市相當投入研究,但更關心企業的實質進展。他問:去年九月特管法通過,近期「細胞治療」很夯,不知道你們是否有規劃要專訪出刊?有哪些公司可以分享一下?其實,他實在問的我語塞,捫心自問,我只是還在學習,也盡可能地請教相關的專家和各公司,包括檯面上的、檯面下的、業內和業外的,以及一些醫師朋友。今年2月底,雖然日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