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ing Impossible Possible (化不可能為可能)
2019-07-22 / 編輯部
「MakingImpossiblePossible(化不可能為可能)」是這一年來一位香港A前輩一直鼓勵我的。近日,他來臺北探望他的好友,也是臺灣早期生技創投界知名的C老師,兩位都稱得上是我的業師。A前輩是我近兩年才結緣的,先談談C老師吧!我認識C老師超過15年了,個人轉入生命科學領域報導不久,因為採訪而認識。有著顯赫MIT博士學位的C老師當時剛從國外回臺灣不久,他在大學兼課、同時因為海外產學人脈...
What happened!?
2019-07-03 / 編輯部
今年北美生技展,臺灣200餘人代表團是大會前十大代表團。這幾年來,臺灣生技產業人士前往參加北美生技展一直相當熱絡,展位規模今年也是前三大的國家館。先不管實質帶來的經濟效益如何,但臺灣長年來展現對生技產業的支持與動能,已漸漸在北美生技展累積了國際能見度,因此,今年臺灣館開幕活動前來的外賓顯得比往年更多了。因為今年亞洲生技大會即將與臺灣生技月合併為BioAsia-Taiwan,BIO大會主席James...
污染藥事件的一些現實和省思
2019-03-20 / 編輯部
近期,一位醫界的前輩跟我爆料了幾個小八卦。一位輩份極高的醫界大老最近回某大教學醫院看診拿藥,他定期找同一位醫師回診拿藥。這回,老前輩醫師不知哪裡不太對勁了,之後很不高興地直接打電話給醫院高層反應:「你們什麼時候開始用甚麼國產藥!我這幾天吃效果不好,要國外藥廠才有效……。」高層接到老師電話了,自然很正視大老的客訴。但一問之下,該醫院因應健保年年砍藥價,為獲取藥價差,這位大...
人人皆「三『生』有『幸』」!
2018-12-24 / 編輯部
近期,我隨「喬大30見學團」到香港參觀了香港生活書院。喬大文化基金會正努力地結合在地的教育與文化組織,想把座落於大北投往關渡入口的大度路旁如浪接鄰的綠地和空地,打造成結合生命教育、在地文化和永續環境的園區,讓在地居民以至於全國民眾,有個憩心食安的歇處。喬大集團和基金會於是籌組見學團,積極地走訪可能有助於實現這塊夢田的學習場域,並且揪集有志於此的各方能手一同前往、以激盪火花。我很榮幸插進隊,當天一早...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外一章
2018-12-20 / 編輯部
我有一群很有趣且幾乎都已經退休了的「老」朋友,他們在「開襠褲」的屁孩時代是左鄰右舍的鄰居,無論孩童天真的玩鬧、年少荒唐的瘋狂事、青年燦爛或悲慘的愛情、壯年事業起落的拚搏……,直到如今,英雄情懷依然年少,只是江湖老了,他們都鮮少在彼此生命的重要篇章中缺席。除了一位世代都是醫生家族外,其他後來幾乎都經商,紡織、貿易、礦業買賣,也多在事業上有過交集,共同打鬥過。一群小朋友能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