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6)日,由台灣抗體協會與中央研究院生醫研究中心主辦、財團法人台北市林榮耀教授學術教育基金會協辦的「2023 ATC抗體藥物暨第18屆前瞻生醫新知研討會」,在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熱烈展開一連兩日的精采活動,吸引國內抗體產學界領域許多指標性學者及新藥開發業者皆到場共襄盛舉。
今年的2023 ATC研討會,聚焦於各特色抗體藥物開發者,由醫療需求出發、觀察全球市場發展概況,並針對新興抗體藥品的開發策略進行分享;同時也針對mRNA疫苗與藥物、抗體藥物、細胞治療等不同領域探討抗體應用。
開場演講首位講者,邀請到國際免疫標靶治療先驅——中央研究院陳鈴津院士,介紹靶向腫瘤醣脂分子的癌症療法的演進。陳鈴津是首位以癌症醣脂GD2為標靶,研發癌症免疫療法的學者,她發現GD2抗體可與神經母細胞腫瘤表面的GD2抗原結合後,誘發免疫系統攻擊並殺死癌細胞,突破數十年來高危險群神經母細胞瘤治療的瓶頸。
陳鈴津介紹,以GD2為標靶的抗體藥dinutuximab,在經歷30年研究後,已於2015年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歐盟(EMA)藥證核准。現在他們也正在嘗試改進dinutuximab的功效(efficacy),並減少anti-GD2藥物注射相關的神經疼痛不良反應。
除了GD2,陳鈴津也與林口長庚醫院幹細胞與轉譯癌症研究所所長游正博,共同致力於Globo H的標靶癌症療法開發,它在胰臟癌、食道癌、胃癌、乳癌、肺癌、大腸癌、肝癌等7大癌症中皆有表現,是下一個被寄予重望的次世代實體癌治療醣類靶點,開發成為癌症疫苗、單株抗體、抗體藥物複合體(ADC)、雙特異性抗體或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療法。
中央研究院陳鈴津院士介紹靶向腫瘤醣脂分子GD2的癌症療法演進。(攝影/吳培安)
開場演講第二位講者,則邀請到美國MD Anderson癌症中心頭頸外科教授、年度傑出教育家Stephen Y. Lai醫學博士,介紹影像學基於量化生物標誌物的臨床轉化,如何應用於評估治療效果和毒性。
Stephen Y. Lai表示,在頭頸癌治療上,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以及三度空間順形放射治療(3D-CRT)等新型輻射療法,為患者帶來更精準的放療治療,但仍可能帶來骨放射後壞死(osteoradionecrosis)的副作用,特別是患者下顎骨的壞死風險,因此必須找到有效追蹤放療相關潛在毒性的方法。
因此,Stephen Y. Lai致力於將電腦斷層掃描(MRI)的代謝性影像(metabolic imaging),納入FDA的生物標誌定量計畫(Biomarker qualification Program),用於骨放射後壞死的預測、監控及診斷。其研究團隊也據此開發一套針對不同治療部位,自動調整治療劑量的演算法,希望減少頭頸癌或甲狀腺癌患者的減低副作用、甚至是改善治療效果。
美國MD Anderson癌症中心頭頸外科教授Stephen Y. Lai。(攝影/吳培安)
開場演講後,多名抗體開發專家也輪番上陣,包含了:顧德諮詢總經理顧曼芹,分享從藥物動力學/藥效學(PK/PD)觀點看蛋白質藥物的轉譯門檻;全心醫藥(AltruBio)總裁周慧泉,分享免疫疾病的免疫檢查點促進劑(ICEs)開發實務。
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則在下午場分享肺癌的創新ADC療法開發;高醫大癌症研究中心執行長陳立宗,分享消化道癌症的抗體療法開發;育世博生技執行長蕭世嘉,分享藉由抗體-細胞接合技術,開發癌症免疫療法的潛力與挑戰。
綜合座談中,更邀請到醫創生技總經理伊慶燧、醣基生醫總經理吳宗益、聯生藥總經理林淑菁、研生生醫策略長俸清珠、台康生技董事長暨總經理劉理成、台灣浩鼎生技研發長賴明添、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榮譽副所長曾惠瑾,期能激盪出更多與會者對於新興抗體藥品之開發靈感。
而在第二天(27日)的半日研討會,將聚焦生物醫學於產業創新,邀請到4名曾師承林榮耀教授學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林榮耀的院士學者分享學術生涯,包括:中央研究院唐堂副院長,中央研究院蔡明道院士、洪明奇院士、吳妍華院士,並為林榮耀慶祝90歲生日。
(報導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