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舉辦「國際外泌體前瞻研究及創新治療論壇」

洪明奇:臺灣搶攻EV賽局 現在正是關鍵時刻!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4-10-24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中國醫藥大學將在11月2日,首次舉辦「國際外泌體前瞻研究及創新治療論壇」。
為了與國際細胞外囊泡(EV)及外泌體趨勢接軌,中國醫藥大學將在11月2日,首次舉辦「國際外泌體前瞻研究及創新治療論壇」,聚焦於EV技術的前瞻研究與應用,邀請12位包括2013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Randy Wayne Schekman,以及國內外EV研究產學專家分享當前EV研究趨勢。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校長會前受訪也表示,臺灣要搶進EV賽局,現在正是關鍵時刻!他也期望透過此次論壇,引發更多EV的討論與合作,為臺灣EV相關研究拋磚引玉。
 

EV發展軌跡與「抗體」相似  臺灣搶進賽道現在正是時候

 
洪明奇說,EV從2000年初,被科學家探究,到2013年囊泡運輸機制研究獲得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多個年頭過去,雖然目前全球有許多研究都證實EV不易引發排斥而且安全性相對較高,在免疫調節、抑制發炎、延緩衰老、調控腫瘤微環境、介導健康免疫反應能力、應用於藥物載體等,具有許多功能與應用潛力,但至今尚未有相關的產品獲得FDA批准。
 
他指出,EV的發展軌跡就像「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早期發展歷程。單株抗體最早從1975年由Kohler和Milstein利用B淋巴細胞融合瘤技術製得而成,兩人在10年後,也因量產技術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隨著科學與製程的進步,單株抗體近20年才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選擇。
 
洪明奇強調,「這顯示,一項產品從概念到發展至成熟,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淬鍊」。他也認為,EV的發展,有機會在近5年內,出現突破性的進展。
 

從基礎研究到臨床 中醫大體系全面布局外泌體 


為此,中國醫藥大學特別舉辦這次國際性的研討會,邀請發現囊泡運輸(vesicle traffic)調控機制,並在2013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得主Randy Wayne Schekman,以及在全球與細胞外囊泡相關的協會及機構中擔任要職, 並多次作為細胞外囊泡研究會議的主要組織者,包括國際細胞外囊泡學會(ISEV) 和亞太細胞外囊泡學會(APSEV)的Andreas Möller教授,和多位在EV與癌症生物學相關研究的專家,為臺灣EV研究帶入更多從基礎研究到轉譯醫學的國際視野,期望大家凝聚共識,齊心發展EV產業。
  
在本次會議中,洪明奇校長也將分享,他在PD-L1與外泌體受生理節律(Biological clock)調控的研究,並提出外泌體可能在調節免疫檢查點分子功能上扮演關鍵角色,影響治療效果。
 
不過,他也表示,未來中醫大會持續舉辦外泌體相關論壇,中醫大附醫與中醫大會也會延續相關研究計畫。他也透露,下個月中醫大將與京都大學有進一步具體的學術研究合作,其中就包含外泌體的項目。
 
 
國際外泌體前瞻研究及創新治療論壇

會議日期:2024112
會議地點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校區卓越大樓B2F國際會議廳
✋報名網址:https://spotlights.cmu.edu.tw/iEVTT/index.php
⛅主辦單位: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

本次論壇是目前國際層級最高的外泌體會議之一,論壇主題聚焦在細胞外囊泡(EVs)技術的前瞻研究與應用,同時重磅邀請「2013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Prof. Randy Wayne Schekman」蒞臨Keynote分享,歡迎對於外泌體發展有興趣的產官學研先進蒞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