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分析
- 產業名錄
- 中國醫藥大學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大、中國醫、中醫大)
- 英文名稱: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 網址:https://www.cmu.edu.tw/
- 發展階段:其他
- 地區:臺中市北屯區經貿路一段100號
- 總經理:洪明奇(校長)
產業領域
D01學研機構
簡介
中國醫藥大學,簡稱中國醫大、中國醫或中醫大,學術單位共9學院,18個學系,校本部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屯區水湳,於2003年8月改名為大學。2017年與亞洲大學奉教育部核准兩校結盟成「中亞聯合大學系統(簡稱:中亞聯大)」,這是國內私立大學、同一位董事長的兩所大學結合成為系統學校的首例。
主要產品/服務
臨床試驗 Trial and Success
生醫工程著重於組合性生技、藥物與器材產品開發 Combining Wisdom and Power
相關文章
京都大攜中醫大設全球第13研發中心!引領癌症、再生醫學、先進醫藥創新應用
2024-11-19/記者 彭梓涵
今(19)日,中國醫藥大學宣布與日本京都大學簽署雙方合作協議,並揭幕京都大學全球第13個設於中國醫藥大學水湳總校區的On-siteLab(OSL)實驗室,未來雙方也將加強兩校在癌症研究、轉譯醫學、幹細胞再生醫學和先進藥物研發等領域的合作。 京都大學校長湊長博(NagahiroMinato)指出,中國醫藥大學與日本京都大學成立全球研發中心,落實兩間大學的緊密合作,合作項目包括:設定創新研究主題、建置...
諾貝爾生醫獎得主Randy Schekman 解密外泌體分泌機制最新進展
2024-11-02/記者 吳培安
今(2)日,由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主辦,國科會及台灣胞外體學會(TSEV)共同主辦之「國際外泌體前瞻研究及創新治療論壇」,聚焦於細胞外囊泡(EV)及外泌體(exosome)的研發與創新,於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校區盛大登場,邀請到2013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RandyWayneSchekman登台演講。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致詞表示,細胞外囊泡在老化、發炎、疾病進展及細胞間訊息傳...
中醫大攜手哈佛登《Nature》子刊 揭「壞」脂肪變「好」脂肪關鍵機制!
2024-08-28/記者 李林璦
日前(20日),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王志豪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曾玉華教授共同研究發現,促進白色脂肪組織(WAT)褐變(browning)為棕色脂肪組織(BAT)的關鍵機制,不僅可改善體內對醣類的代謝,更有望為肥胖與代謝疾病提供潛在創新治療方法。該研究發表於《NatureCommunications》。 哺乳動物體內擁有白色脂肪組織與棕色脂肪組織,白色脂肪組織負責儲存能量,而棕色脂肪組...
助攻精準醫療! 國衛院、陽明交大、中醫大6團隊 挾AI、磁電刺激、類器官技術亮相
2024-04-16/記者 巫芝岳
今(16)日,由國家衛生研究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中國醫藥大學舉辦的「2024生技研發成果媒合會」中,共有12組學研團隊發表研發成果,其中6組團隊聚焦於精準精準檢測/治療領域,分別運用AI、磁電刺激、類器官培養等技術,開發出多項精準醫療工具。陽明交大陳右穎、王經富:建立AI醫學影像穩定性檢驗平台盼成未來法規參考陽明交大生醫工程學系/醫學工程研發中心王經富博士。(攝影/張哲瑋)陽明交大生醫工程學系/...
CDE專家葉嘉新、蘇美芳:善用法規策略加速新藥研發、醫材導入AI/ML趨勢難擋
2024-04-16/記者 巫芝岳
今(16)日,由國家衛生研究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共同舉辦「2024生技研發成果媒合會」,會中除了完整呈現共12組學研團隊的研發成果外,也在上半場邀請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的藥品、醫材法規專家,分享最新生醫法規策略和實務。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王陸海致詞表示,本次發表結合國衛院、中國醫大和陽明交大三單位的量能,主題包括精準預測/預防、新穎藥物開發、創新平台應用等,希望能讓投資人尋...
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omega-3可能可以改善ADHD兒童專注力
2019-11-22/記者 劉端雅
近(19)日,倫敦國王學院與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共同發表研究,發現相對於傳統藥物,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補充劑,可改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兒童的專注力,但僅限於血液中omega-3濃度較低的兒童。但警告在服用之前,應諮詢精神科醫生。該研究刊登在《TranslationalPsychiatry》。倫敦國王學院研究員JaneChang表示,研究結果顯示,血液中EPA(二十碳五烯酸)濃...
中國醫重量級團隊打造 實體癌異體療法 雙子計畫+一平台吸睛
2022-12-13/記者 巫芝岳
由國內換肝權威鄭隆賓領銜的中國醫藥大學團隊,以間質幹細胞、CAR-γδT療法雙子計畫為核心,透過個別「雙效」的基因改造手段,可望攻破實體癌在細胞治療上的瓶頸;其主攻「異體」療法,更增未來產業化的可能。此外,兩療法再串連自主研發的「非病毒奈米基因轉殖平台」,不但大幅提升產品競爭力,該平台也可望成為未來基因治療的新曙光。撰文/巫芝岳國內十大死因中,近年癌症始終居於榜首;且在合併...
用3D攻克醫療難點 產品年底進臨床試驗
2017-10-20/記者 林以璿
3D列印技術,被視為未來改變世界的重要產業之一,2014年,亞洲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簽訂合作協議,成立了國內第一個「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3年過去,3D列印中心與多項技術合作,研發了多款臨床醫療用具,現在正朝著「列印一個器官」的目標繼續努力。撰文/林以璿 攝影/林嘉慶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的作品《別讓我走》(《Neverletmego》),說的是人類為了對抗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