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附設醫院3D列印研發中心

用3D攻克醫療難點 產品年底進臨床試驗

撰文記者 林以璿
日期2017-10-20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金屬3D列印醫材可設計內部鏤空結構,重量比傳統醫材減少一半以上。

3D列印技術,被視為未來改變世界的重要產業之一,2014年,亞洲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簽訂合作協議,成立了國內第一個「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3年過去,3D列印中心與多項技術合作,研發了多款臨床醫療用具,現在正朝著「列印一個器官」的目標繼續努力。

撰文/林以璿 攝影/林嘉慶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的作品《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說的是人類為了對抗疾病、延續生命,培養複製人來作為自己的器官捐贈者。小說中討論了複製人的生命價值,卻也側面反映出,在現代社會中,器官的「缺貨」確實是個讓人煩惱的大問題。

不過,3D列印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另一條思路。若是可以透過3D技術,列印出單個器官,這將可以解決全世界等不到器官捐贈的無數起醫療困局。

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11年時,提出了「先進製造業夥伴關係計畫」(AMP),其中第一條計劃重點,便是3D列印。

全世界包含了美、德、韓及中國等國家,近年都積極發展3D列印,臺灣的中國醫學大學亦決定不落人後、全力投入。

中國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一直想要把新科技帶入醫學。幾年來,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立了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中心、雲端等工程中心,希望藉此提高醫療品質。

2014年9年,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在蔡長海的積極促合下成立,聘請到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製造執行長王緒斌擔任亞州大學榮譽教授,並主持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註:王緒斌現為中心榮譽主任,現任主任為方信元)

王緒斌在美國曾經擔任AMP拓展會議共同主席,他接下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主任的職務後,將學生陳怡文(現任中心副主任)帶入了團隊,致力於開展3D列印在再生醫學上的應用。

3D列印的最終目標是列印器官,不過,列印器官絕對不是一蹴可及,以當前的技術,就連列印出一種細胞,並讓細胞維持功能,都已經是非常大的挑戰了。更何況1個器官不可能只有1種細胞,光是最基礎的血管,就包含著3、4種不同的細胞。

因此,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訂定了短、中、長期3項里程碑目標。

短期:提供醫療更容易的輔助器材

3D列印中心的短期目標,是為醫師提供臨床的器材輔助。例如3D圖像輔助技術,可以讓醫師在術前進行模擬,以執行更精準的手術;與病患進行溝通時,透過3D圖像也更容易讓病患瞭解。

3D圖像輔助技術應用最多的是在整形,尤其在正顎手術,現在已經有153組的臨床案例。中心會先製作電腦模擬圖,讓病人很直觀看到「你的上顎現在在哪裡、手術後會變成什麼樣子」。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