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研究的對象是來自2個社區高齡化世代研究(cohort studies)中,1905~1930年出生的1554名已故者。
研究第一作者Francine Grodstein解釋,一般來說病理變化與失智症狀有關,而具有韌性的特徵是,一個人即使有明顯的病理變化,仍沒有失智症的臨床症狀。
她補充說,「某些因素可以使人對於發展出失智症具有韌性,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教育,也就是『要嘛使用、要嘛失去』(大腦)的概念;但韌性也可能受到其他心理、生理或行為因素的影響,例如焦慮。」
不過,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病理變化雖然沒有隨著出生時期減少,研究卻也發現,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的病理學明顯減少。
Grodstein表示,腦動脈硬化減少可能影響部分的臨床失智症減少,但這並不能完全解釋此趨勢,認知韌性也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而腦血管病變的減少,顯示我們確實需要繼續努力透過公共衛生和醫療減少中風,以及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壓等中風風險因子。
Grodstein表示,人們很有興趣去嘗試改變阿茲海默症相關病理學表現,但目前為止並未成功。如果我們不能改變病理學,也許可以去搞懂如何對這種病理學產生韌性。
研究人員認為,此項研究結果對於理解失智症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更多地研究「對病理學的韌性」非常重要。
參考資料: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88702
論文: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urology/article-abstract/2801809
(編譯/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