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6)日,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黃東明副研究員團隊,以人體血液中的紅血球,開發出紅血球微囊(RBC-derived vesicles, RDVs)作為奈米載體的新穎技術。此RDVs為生物內源性,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臨床應用相當廣泛。
國衛院表示,以奈米粒子作為藥物傳輸載體,通常具有可調控內容物、粒子表面容易修飾、容易合成等優點,然而,目前大多數的奈米載體為外源性物質,其生物安全性、細胞毒性是醫學應用上的重要課題。
黃東明團隊以人類紅血球作為材料在體外製成RDVs,除了同樣具有容易合成及修飾的奈米粒子優勢,由於製程無須使用有機溶劑,因此具有高度生物安全性,解決了排斥與細胞毒性的問題。
此外,因為生物內源性與高生物相容性,RDVs能在生物體內的循環系統維持較長時間的循環,更有效地將所裝載的功能性分子或藥物送至生物體內的病灶處,能夠提高治療效果。
黃東明表示,RDVs在臨床的應用方式相當廣泛,例如安全地傳送氧化鐵粒子進入幹細胞內,可有效運用在幹細胞標定與核磁造影追蹤中;讓RDVs裝載光敏感物質,就可運用在光動力癌症治療中,且由於RDVs能提供光動力治療所需的氧氣,已在細胞實驗中顯著提高對癌細胞的毒殺能力。
黃東明團隊也利用RDVs裝載俗稱小紅莓的抗癌藥物阿黴素(Doxorubicin, Dox),成功在皮下黑色素細胞瘤的動物實驗中,讓Dox經由溶酶小體-粒線體路徑毒殺癌細胞,更有效地縮小腫瘤的體積,且降低了Dox對生物體的副作用。該實驗2021年5月發表於《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國衛院表示,RDVs是高效且安全的奈米載體,研究團隊期望持續研發更多RDVs的應用方向。該技術獲得了臺灣以及美國專利,並獲得第10屆新創獎、第18屆新創獎精進續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