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申請關鍵四步驟 讓專利不只是張紙
馬海怡開場表示,良好的專利佈局,不僅有助於後續技轉,更有利於後續產品的成長與發展,就像是孩子的基因好,也有助於其成長茁壯。不過,除了專利外,也需要有人才、資金、適合對接的市場,才能讓專利不只是一張紙,而是能夠真正成為醫療解方落地並商業化。
梁啟銘指出,專利申請有四大關鍵步驟,第一是要辨認哪些發明是重要的,其為有形資產還是無形資產,需不需要申請專利保護,或是不申請專利做為營業秘密(Trade secret);通常學術機構只需思考到第一步決定創新研發成果是否可申請專利。
梁啟銘表示,產業界則需要更周全地考量與佈局,決定要申請專利後,第二步是確認什麼樣的專利是有價值的、可以成功授權出去,第三步則是確認該研究發明可以孵育商化成產品,第四步則是該產品是否具有市場性。
鼓勵學研佈局智財專利、營業秘密 創最佳投資組合
馬海怡接著也提到台灣學術研究和早期階段新創公司的現況,因為想保護自己的創新技術,因此選擇不申請智慧財產權(IP),許多臺灣投資人看到新創沒有專利就比較不願意投資該公司,募資也相較困難,但因文化不同,美國投資人的觀念則是可以接受只有商業秘密且還未申請專利的技術,這個觀念還需要讓投資人更深入了解。
廖承威分享,學術界的科學家較熟悉搜尋論文發表,但不擅長搜尋現有專利中的既存技術。他建議有志投入創業的科學家,在研發前同時進行專利搜尋(Pre-R&D prior art patent search),以了解潛在的競爭者、合作夥伴及相關的技術領域,經濟部智財局也設立專利檢索中心(Patent Search Center),幫助科學家快速掃描專利地圖。
邱文聰表示,科學家應該提早接觸專利相關知識,但他認為有兩種狀況並不需要申請專利,其一是需要留在公共領域的研究工具,例如CRISPR基因編輯;其二是容易使用、還在非常早期階段的技術,例如還需要15~20年才會成熟的技術,就不需要在第5年就申請。
梁啟銘則建議,臺灣應向美國學習,大量鼓勵學術界申請專利,才會一步步發展出具有授權、商化、市場性的專利佈局。
周慧泉則從過往經驗分享,她曾經親身經歷6項全球暢銷藥物開發,包括─抗風濕藥物Humira (adalimumab)。以此為例,該藥物每年的營收超過200億美元,她分享,剛踏入生技產業時,進入亞培(Abbott)的第一個任務,便是開發Humira,當時正在進行臨床三期試驗,就同時思考專利佈局。(編按:Humira於2013年由從亞培拆分獨立的艾伯維(AbbVie)負責後續研發、銷售。)
周慧泉說,Humira可以暢銷多年,直到2023年底才專利到期,都有賴於堅實的專利壁壘。他們將配方(formula)進行專利保護,實際上關鍵配方就是經常用於穩定蛋白質的磷酸緩衝液(PBS)等相關化學成份。因此,申請專利不只要想哪些(what)發明可以申請專利,更重要的是如何(how)延長專利的生命週期,在產業界中,持續性的專利佈局非常關鍵。
Lauren Foster,同意學術界與公司對於申請專利的觀點有些不同,但也有像「可口可樂」為了保護配方,就以營業秘密的方式加以保護,但須搭配嚴謹的管控措施。這份商業機密不只價值高、門檻也高,確實為其它公司競爭築一道高牆。
Alice Chen也補充,生技行業含有高科技技術,很需要專利保護,不過,生技產業的很多創新項目是由「平台」或「技術」構成。以她的經驗發現,「平台」通常會以營業秘密方式保護,但平台產出的分析方法(assay),還可以申請專利方式賦予價值,專利和商業營業秘密是可同時存在的。
最後,馬海怡討論申請專利或發表論文的關鍵決策壓力,Lauren Foster建議學術研究者,在申請技術專利的第一天就應先想好產品未來的發展,也提及有些國家受理論文發表後於寬限期(grace period)再行申請專利。這些措施對創新技術的保護不只可為技術帶來價值,還是一種投資組合。
她表示,MIT研究人員可由MIT Press、MIT News、公共事務活動等得到充份的商業發展諮詢資源。Alice Chen亦強調,在美國的投資案例中,主動積極建立公共關係的TLO技轉成功率也特別高。
(報導/彭梓涵、李林璦、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