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主辦單位提供)
保瑞生技台灣營運副總Jennifer Kuan致詞表示,CMC不但對生物製劑產品的安全效用非常重要,也是用以節省製造成本、加速開發的關鍵工具。本場論壇透過四位來自海內外開發生物製劑產品的專家,期望能帶領與會者深入探究CMC的奧秘。Kuan表示,過去一年來,保瑞在積極開發生物製劑客戶下成功爭取到許多訂單,他們也期望持續優化製造技術,以提供更高品質的CDMO服務。
(攝影/彭梓涵)
Friedmund Bachman:及早啟動「CMC開發計畫」 從策略、產品、技術、法遵層面下手
德國生技公司OncoOne Research & Development GmbH副總Friedmund Bachman,首先分享了生物製劑研發中的CMC開發過程。他表示,CMC是所有藥品「從研究階段轉化為產品」時的重要關鍵,藥廠通常在產品最初的研發階段,就需及早啟動CMC開發計畫(CMC Development Plan)。
Bachman指出,在建立CMC開發計畫時,必須從臨床前和臨床試驗的設計、目標產品和區域等策略出發,再進一步衡量產品的種類、作用機轉、劑型等細節;接著考量技術層面,如基因表現系統、製程方法與材料選擇等,並須遵循監管單位的對CMC的法規,此外也可考量導入現有的技術、待解決的風險,以及利害關係人的需求等。
他以OncoOne的產品ON203為例,ON203為一款目標推向歐美和亞太的治療性單株抗體,屬於IgG1/IgG2亞型,他們使用單抗的饋料-批式(fed-batch)平台製程,並強調需先建置好主細胞庫(MCB)和參考標準品(reference standard),未來目標是預計尋求一站式的CDMO、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進入臨床一期前的產品。
Bachman補充,CMC開發過程中,也可能需考量開發時間,且比起細胞株開發,此時更應投資在製程優化,另外,也需確保製程材料供應鏈的穩固,以及在「製程偏好」和「製程材料成本」間取得平衡,並建議可尋求熟悉監管過程的專家給予建議。
(攝影/巫芝岳)
朱鑫懋:多臂鏈接體、藥物束、醣分子修飾 創造高效次世代ADC
諦醫生技執行長朱鑫懋,分享諦醫生技透過創新的多臂鏈接體(multi-arm linker)和專有、多功能的藥物束(drug bundles)技術,來開發下一代、複雜的ADC藥物。
諦醫生技是國際知名免疫學家張子文創辦的免疫功坊,於2022年成立的關係企業,擁有新一代抗體藥物開發「T-E™平台」,該平台的核心技術是透過獨家具彈性又靈活的多臂鏈接體,使用耦合臂(coupling arm)連接可進行點擊化學(Click chemistry)反應的官能基團,如DBCO、TCO、馬來醯胺(maleimide),進一步開發出多種親水性的藥物束。
其中應用在ADC藥物上,進展最快的是選藥物TE-1146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MM),帶有抗CD38 抗體(daratumumab, Dara),與6個Lenalidomide (Lena)藥物,在細胞實驗和小鼠模型中,皆顯示TE-1146可完全消除腫瘤細胞,而且在低劑量就能比單獨使用Dara、Lena或是Dara+Lena達到更好的療效。
朱鑫懋也分享,諦醫生技以T-E™平台與醣基(CHO Pharma)合作開發的CHO-TEM ADC,是利用醣基的「醣分子修飾」技術,精準修飾抗體上的醣分子側鏈,無須使用任何有機溶劑,即可迅速進行定點連結反應,製造過程更為簡單。
他指出,藉由其技術平台可製造出抗體藥物比(DAR)高達8或12的均質(Homogeneous)ADC,在人體中穩定性高,均未觀察到藥物分子或藥物束脫落,比市場上相似產品有更安全性與療效。朱鑫懋也表示,基於以上技術,諦醫生技有相對優勢開發出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下一代ADC療法。
(攝影/彭梓涵)
Paul Song:創新抗體藥物鏈結技術 助ADC製程效率提升
蘇州啟德醫藥(GeneQuantum Healthcare)科學長Paul Song,分享了啟德在ADC技術的開發,及啟德特殊的抗體藥物鏈結(conjugation)技術,所帶來的製程優勢。
Song表示,相較於目前市場主要的ADC競爭者採用「兩步驟」的鏈結技術,啟德擁有單一酵素、單反應的兩項抗體藥物鏈結技術——iLDC (intelligent Ligase Dependent Conjugation)和iGDC (intelligent Glycotransferase Dependent Conjugation),該兩技術能夠有效提升鏈結效率及均質性(homogeneity);其中,iGDC能讓鏈結更加穩定、提高ADC安全性,且適用於多種不同的抗體亞型。
Song也介紹了啟德整合一站式的製造平台,該平台可經由高通量技術產出數百個ADC候選藥物,再經由可線性放大(linear scalability)的製程技術開發,大幅增進ADC開發的效率,透過將ADC製程與單株抗體下游製程整合,達到一站式的製造效果。
Song表示,他們在該製程中使用基於樹脂管柱的方法,透過酵素固定化管柱(enzyme immobilized column),相較於傳統將酵素溶於溶液內的方式,能進行快速的專一位點鏈結(site-specific conjugation),並具有方便線性放大的優點。
此外,啟德也透過稱為「iConjugator」的封閉式系統生產ADC,能透過監控器即時監測抗體和藥物的鏈結狀態。Song表示,以上技術能讓啟德的ADC製造產率達到七成以上,也能有效降低製造成本。
(攝影/巫芝岳)
張安雷:沒有失敗藥物 只有設計不好藥物
泰宏科學執行長張安雷則分享全球藥品CMC設計趨勢與觀察。泰宏科學為亞洲少數專注在臨床一/二期前的生物藥與基因療法開發之CDMO公司。該公司擁有獨有隨插即用(Plug and Play)載體平台、非CHO細胞的表現系統、與透過AI客製化培養基的技術,已獲得全球疫苗免疫聯盟(CEPI)、北大生物、台康生技戰略合作。
創辦人張安雷擁有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化工和生物分子工程博士背景,他曾任職於跨國藥廠諾華(Novartis)藥物流程開發部門,負責臨床前藥物生產,經手許多早期大小分子藥物研發與產能放大。
以他過往經驗與創辦泰宏科學過程,他觀察,藥物的開發雖然有成功也有失敗,但他認為所有的藥物都沒有所謂「好或不好」,通常失敗的藥物,常常只是因為設計出問題,因此藥物開發,越早發現問題與解決,越能提高藥物成功率。
他也統整幾項藥物開發與CMC過程需注意的關鍵,包括CDMO工廠常常會出現產線交叉汙染的情況,為了避免汙染情況發生,CDMO廠要有非常好的批次管理、預算與時程控管,才能完成產品驗證、檢測與交付。
此外他也建議,產品要在全球上市,要面對不同國家監管,應確保在不同區域,取得最新資訊。目前他也觀察到全球法規有漸漸調和(Regulatory Coherence)趨勢,各國法規落差也慢慢縮小。
不過,他也提醒,我們身在一個數位化與AI發展的時代,怎麼透過這些工具預測與調整,來符合各種監管,是大家須要與時俱進的。
(報導/彭梓涵、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