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嘉櫸:臺灣細胞治療需引進特色技術 以合作躍上國際舞台  

日期2025-04-10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蔡嘉櫸為創笙細胞及基因治療產業加速器(CellTech Accelerator)共同創辦人。(攝影/吳培安)

蔡嘉櫸為創笙細胞及基因治療產業加速器(CellTech Accelerator)共同創辦人,專精於腫瘤學以及各種人類幹細胞,如MSC、ESC、iPSC和癌幹細胞研究。在加入創笙加速器以前,曾創辦、領導麗彤生醫及向榮生技,成功帶領公司走向IPO。

臺灣細胞治療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還沒有具備能夠端上國際檯面、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特點。
 
雖然臺灣已經有很多生技公司投入細胞治療,但大多都還是在做me-too,雖然有《特管辦法》開放,但仍是比較淺碟的技術,也很難突破臺灣本土市場。真的有創意、技術,又和國際接軌的臺灣細胞治療公司,究竟在哪裡?
 
例如,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iPSC),日本和美國都在發展。雖然大家還沒看到真正的前景,開發難度也很高,但它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題目。
 
事實上,各國投入iPSC已經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技術也逐漸成熟,像是常見的基因體穩定性(Genomic instability)的問題已經被解決了,也有用mRNA來改造iPSC的技術,但臺灣還是沒有人投入iPSC產品的開發。
 
臺灣為什麼沒人做iPSC?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技術源頭被掌握在別人手上。如果沒有跟他們合作,就沒辦法進行研究、衍生出自己的專利,自然當然沒有國際競爭力。
 
我認為臺灣現在關注的還是短期內的獲利,還沒有人真正投入需要長期深耕的前瞻應用。
 

真正的價值應該是在國際上的價值,而不只是在臺灣的價值

 
我認為真正的價值,指的是在國際上的價值,而不只是在臺灣的價值。這指的是全世界領先的技術,從專利的佈局,到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且能吸引到國際合作機會上門。
 
臺灣在這塊一直很弱,大家不知道你在做什麼、不知道你的價值,你在做的時候,也沒有去了解國外的人在做什麼,再加上又沒有合作,所以會發生自己悶著頭一直做,卻突然發現怎麼國外已經有可以完全取代你的東西了?最後就只能走臺灣市場,放到國際上也沒有競爭力。
 
我認為,與其期待臺灣的公司發展具有特色性、又有國際競爭力的細胞治療,不如先引進特色技術,由此作為基礎疊床架屋,這也是創笙加速器現在積極推動的事情,希望可以彌補臺灣過去在10年~15年間,沒有針對特定領域深入研究、沒有和國際接軌的短板。
 
(責任編輯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