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年度生技界盛事「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於9月一連三天盛大舉行,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開幕致詞表示,台灣生醫產業營業額去年已突破7,000億,生醫「兆元產值指日可待」,彰顯出台灣生技產業在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下,每年都有顯著進展。今年BTC大會主題聚焦生醫結合智慧科技和資通訊產業,期待藉由強強聯手,共同提升台灣生技產業國際競爭力。
行政院在2005年首度成立「Bio Taiwan Committee(BTC)」,每年廣邀海內外生技產業專家召開會議,針對國內生技產業發展,由海內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與提出策略方向建議,但也因為發言眾多,欲罷不能,代表有很多問題仍待解決,我參與其中,深感每年一次的BTC會議似乎難解燃眉之急。
因此,我在BTC會議提出大拜拜一說,雖然是坊間說詞,實際是每年BTC三天討論,恐怕還不足以解決產學研醫各方關切的問題。
重要是如何處理執行面的行政事務!
召集人吳政忠政委特別解釋,BTC結論將交由各部會如實完成,問題是要如何做到呢?這也就是閻雲委員在會議中提出BIO與ICT要結合,也要有「媒人」,而我則認為除了媒人,每天柴米油鹽醬醋茶才是煩惱的開始。
以BIO與ICT結合的浩大工程,更重要是如何處理執行面的行政事務。我從事公共政策的研議及執行多年,深知負責改變現狀的政務官,理念上非常歡迎各種創新建議;但要落實改變的是事務官,如果不能體認事務官本來就有忙碌的業務,平時訓練都在執行既定政策,要求他們全力落實BTC的各種創新建議,有時也是強人所難。
事務官對改革方案的研擬落實難免要從長計議,照會一個接一個單位,容易被外界誤解成「推拖拉」,事務官的困難應該予以體諒。因此BTC會後,更重要的是要有「專業幕僚群」來協助落實,一定比直接交辦各部會效率更佳、品質更好。
建議常設決策委員會,必要時增加會議研討次數
說穿了,BTC固然重要,也值得每年繼續舉辦,但如果要以政策導引一個產業的發展,確實不能單靠一年一度的BTC會議。
我在2020年8月提出的《台灣生技政策白皮書》,說明最好要設立由副總統領軍的常設決策委員會,必要時增加會議研討次數。目的是可以及時解決生醫產業發展面臨的種種問題,讓部會首長迅速掌握問題,並快速形成決策。
如何形成專業幕僚群?可借重財團法人扮演政策實踐者的角色,每年編制1.2億的預算,由國內創立38年的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來專業幕僚群,再適合不過,協助BTC結論得以落實,快速研擬方案,提供常設的決策委員會議決,才能順利突破台灣生技產業遭遇的瓶頸。
(專家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歡迎各專業人士客觀意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