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9)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科學團隊首次完整證實,目前的注射型新冠疫苗,雖能有效引發血液的中和抗體反應,但對於激發呼吸道的黏膜免疫反應效果仍不佳。該結果也讓目前全球許多正在研發鼻噴或口服等創新黏膜疫苗,得到進一步的科學基礎支持。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Science Immunology》。
該研究指出,疫苗雖能顯著增加接種者血液中的中和抗體,然而黏膜內的中和抗體反應卻相對很少,甚至Omicron變異體也完全能躲過黏膜中抗體的作用。
這組由維吉尼亞大學華裔教授Jie Sun領導的研究團隊,共分析了新冠疫苗接種者與住院患者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和其血液中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和中和抗體反應,以及B細胞和T細胞免疫情形。
結果顯示,與染疫患者恢復期相比,接種疫苗者雖然血液中同樣具有針對病毒強烈的抗體反應,但代表其支氣管、肺部免疫的BAL分析發現,其中針對D614G、Delta (B.1.617.2)和 Omicron BA.1.1三項變異體的中和抗體濃度,都顯著較低。
此外,雖接種疫苗可誘發血漿中針對新冠病毒特異性的B細胞和T細胞免疫,但相較於染疫後的患者,僅接種疫苗者的BAL並無這些免疫反應。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證實,即使目前新冠疫苗雖能有效預防染疫後惡化為重症,且是透過感染期間血液中的B細胞和T細胞反應進一步進行保護,然而對於突破性感染的保護效力仍有限,尤其是Omicron相關變異體。
該研究也支持以「黏膜疫苗」作為加強劑的論點,因為若能在呼吸道就建立起完善防線,個別是針對Omicron等變異體的防禦力,應能更有效保護人類,並防止病毒繼續傳染給他人。
現今,全球共有約十多種鼻噴新冠疫苗正在進行試驗中,這些疫苗會藉由刺激先天的局部黏膜免疫,由黏膜部位免疫細胞產生IgA抗體,由於其結構緣故,中和病毒性能優於IgG,且特異性又不如IgG來得高,在應付變種病毒上應更佔優勢。
參考資料:
1. 論文原文: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immunol.add4853
2.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2/07/220719102319.htm
(編譯/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