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仰賴AI 恐損記憶力、思考力?
你是否只要沒有使用Google map、GPS地圖就會迷路?近年來,大家開始恐懼網路的盛行可能正在破壞人們的記憶能力,甚至有家軟體公司創造了「數位失憶症(digital amnesia)」一詞,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去年的年度最佳詞是Brain Rot(腦腐),意指因為過度吸收瑣碎或無挑戰性的內容(多指網路內容)引起一個人的精神或智力狀態惡化。而人工智慧(AI)大語言模型(LLMs)這幾年興起,並迅速融入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比傳統的網路搜尋更大幅度地影響學習與記憶的能力。
例如研究人員認為,聊天機器人和其他AI工具會使人們在認知上懶惰,甚至因為會創造出已故者生前未說過的話,散播出錯誤的資訊。
2023年杜克大學教授Elizabeth Marsh發表文章表示,「現在人們被大量資訊轟炸,記憶力可能正在退化。」
Marsh指出,人們只要看到搜尋引擎列表的摘要,即使沒有深入閱讀,也會感覺對該知識產生熟悉感,因此,藉由搜尋資訊而產生的虛假自信,可能在未來發現自己無法記得某些事情時感到驚訝。
未來,在AI生成搜尋結果的摘要下,這類對自我知識範疇的認知誤解是否會加劇,研究人員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研究人員十分擔憂,從理論上來看,像ChatGPT這類AI工具的影響可能與以前的記憶輔助工具不同,過去在記事本上記下資訊,可以確定資訊是真實的,但AI可能會產生幻覺,其中含有貌似事實的虛假或誤導性資訊,將成為不可靠的外部記憶源。
Marsh表示,學術界十分擔心學生用AI寫論文而不會透過寫作來深度思考,這是一種過度的認知卸載。
一些研究人員也認為,生成式AI可能會影響學習和記憶的能力,並強烈受到像Google和OpenAI之類少數公司的影響。
認知卸載! 你的知識其實沒有存在你腦海中?!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副教授Adrian F. Ward在2021年在《PNAS》發表近2000人的研究指出,當資訊在網路上觸手可及時,人們會誤以為這些知識是自己本身的,而高估自己的認知能力。
心理學家Betsy Sparrow在2011年《Science》上發表的Google效應(Google Effect)如何影響記憶力的文章指出,由於太容易在Google搜尋到答案,導致人們對於資訊本身的回憶率降低,而如何獲取該資訊的回憶則會增加。例如,使用GPS導航的人在回憶路線的方面表現更差。但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會對記憶造成有害影響。
Sparrow在2011年發表文章後,也進行一系列實驗,發現人們遇到困難問題時,會彷佛求知若渴般本能地從網路搜尋答案。
在其他研究中,若告知受試者電腦會紀錄下他們的筆記不會刪除的話,受試者在輸入瑣事時的紀錄完整性會更糟,受試者通常只會記得紀錄儲存在哪個資料夾,而不會記得紀錄內容本身。這研究也驗證了Google效應的假設,人們會將網路作為外部記憶庫,而降低自身記憶儲存。
後來一些研究人員質疑這些研究的可靠性,2018年的研究並未成功複製同樣結果,Sparrow雖然有提出解釋,但後來2020年時,柏林心理學院教授Guido Hesselmann進行第二次複製研究仍然失敗,他指出,沒有確鑿的證據顯示受試者面對困難的常識性問題時,會本能查詢網路。
不過,早在1980年代,就有科學家提出,人們會透過與他人分享資訊,來減輕記憶訊息的負擔,而現在只是將與他人分享改成搜尋網絡,或是將事情記在手機日曆上,降低對大腦的負載。
人們會傾向進行認知卸載(cognitive offloading)也在2010年GPS導航的研究中獲得支持,研究指出,駕駛模擬器的受試者在使用或不使用GPS導航下行駛一條路線,而再次要求受試者不看導航行駛一樣路線時,先前使用GPS導航的受試者和從未走過該路線的人表現一樣糟。後來研究也顯示,使用導航技術的人,空間記憶比不使用的人更容易惡化。
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認知卸載可以釋放大腦處理資訊的能力,進而處理其他事情,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UCSC)的研究發現,隨機給學生記憶一些文件,而可以儲存第一份文件的人,對於第二份文件內容的記憶更好。
參考資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292-z
(編譯/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