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林奏延表示,胞外體過去被認為只是運送細胞垃圾的囊泡,但後來發現細胞產生的胞外體,具有非常大的臨床潛在價值,尤其是在診斷、治療、化妝品上。
有感於胞外囊泡中「胞外體」的巨大潛力,去(2020)年,林奏延也創立了艾萬霖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目標是量產研發、臨床前研究雙軌並進。
在診斷面向上,外泌體能提供癌症或老化發生的資訊;在藥物分子的載體上就更具潛力,舉凡小分子藥、核酸藥、蛋白藥都可以攜帶,目前間質幹細胞的胞外體,已經在國際科學研究上展現出在成人肺、心、腎、關節等。
林奏延也指出,國內如今也有多項EVs的研究成果,例如馬偕醫院楊崑德的EVs製劑製備方法,已證實可穿越血腦障壁、經過鼻腔輸送到腦部,並獲得臺灣專利保護;國衛院李華容副研究員,則利用誘導型間質幹細胞分泌的EVs,促進動物模型腦神經再生、修復認知功能。
而目前胞外體在純化與分離上,已有許多種技術被開發,不過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整形外科教授謝青華教授在過去5年研究中也發現,市面上不同純化的產品,純化出的胞外體亞型有很大的差異,進一步影響功效也不同。
他也表示,即便現在純化的技術不斷進步,進行胞外體量產,作為實驗性的研究或許還夠用,但未來要用在臨床上,仍有許多陷阱與障礙存在,還須進一步探討與解決。
北醫生物醫學工程生醫材料暨組織工程研究所教授白台瑞(Thierry Pierre Robert Burnouf) ,也分享血小板裂解濃縮液(HPL)在細胞與再生醫療的應用。
白台瑞說,過去人類間質幹細胞(hMSC)多以胎牛血清培養(FBS),但FBS可能涉及傳播來自牛的異種病原菌感染或引發異種免疫反應的風險,外界也開始對FBS的培養提出擔憂。
不過也越來越多實驗和臨床證據已證實,無論是使用自體或是異體的HPL都可以用來培養人類間質幹細胞(hMSC),其內容物也富含生長因子如:PDGF、VEGF、BDNF、TGF-ß、EĠF等和細胞因子如:CXCL4或PF4;CCL5或RANTES。
白台瑞表示,HPL不僅能觸發細胞功能及保護和再生訊號,最新的數據也證明,HPL含有大量的EVs。因此他也以HPL與其EV做為疾病治療的生物材料,目前團隊正在進行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帕金森氏症、顱腦外傷等適應症進行研究。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系Helen C. Kurtz講座教授、陽明交通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教授李利,於論壇中也分享,如何利用其專有的奈米管道電穿孔技術(NEP),將質體DNA轉染至細胞,產生含有治療性mRNA和具有peptide靶向的胞外囊泡。
李利說透過NEP技術,可使胞外囊泡的mRNA轉錄物倍增。團隊也將其作為治療性胞外囊泡(therapeutic EVs)開發出許多應用,如利用胞外囊泡誘導內皮細胞(IECS)用於傷口癒合、以及帶有mRNA的胞外囊泡,治療胰腺癌(PDAC)、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
(報導/彭梓涵、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