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精神疾病在診斷上難以完全量化、且病人無法從影像上「看」見大腦哪裡生了病的問題,曾任北榮精神科醫師的楊智傑,帶領團隊以創新AI技術,開發出「應用結構性腦影像之精神疾病輔助診斷平台」,讓電腦分析MRI影像細微的結構性病變,並3D呈現給病人理解。該平台首先選題思覺失調症,正與瑞典團隊合作開發早期失智症診斷工具中。
撰文/巫芝岳 攝影/彭梓涵
「精神疾病是大腦生病」,現今社會對此概念並不陌生,然而由於精神疾病在腦內造成的改變太過細微,因此,不論是作為臨床診斷,或是要像X光影像般讓病人直接從從醫學影像上「看」到病變,都一直難以實現。
曾任臺北榮總精神科主治醫師、現任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的楊智傑,眼見許多醫師、病人與家屬的困擾,因而開發了這項利用分析影像,達到快速「解讀」疾病,並能呈現出大腦是哪個部分出了問題的創新技術。
輔助臨床診斷
3D透視腦部模型一目瞭然
楊智傑表示,傳統的大腦影像檢查,不外乎是針對中風、腦部腫瘤、腦出血等「生理」方面問題,這些適應症都已經有明確的影像指標,放射科醫師也能容易地辨認出病灶。
「然而,精神疾病目前尚無這樣的標準檢查,通常我們所進行的腦部影像掃描,多僅是為了解病人腦部是否受過損傷,而非了解疾病本身。」
他進一步說明,目前大多數的精神疾病,的確都是大腦內出了結構、功能上的問題而導致,但由於這些結構上的改變太過細微、非肉眼可見,因此尚無法成為標準診斷工具。
於是,楊智傑透過2012年起的科技部計畫,以及陽明大學頂尖的臨床研究用磁振造影(MRI)掃描儀器,著手開發這項經由人工智慧(AI)演算法分析磁振造影(MRI)影像,進而幫助醫師診斷疾病的工具。
除了幫助診斷外,這項平台的另一大目的,便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