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產業火線」——專訪精準醫療協會理事長

李鍾熙:盼法規放寬快篩 提振產業成為真正醫療大國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1-06-04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圖片來源:本刊資料中心)
今(4)日,苗栗縣電子工廠群聚感染事件導致工廠決定暫時停工事件,讓不少企業、電子大廠擔心,並積極尋求快篩產品,以自主防疫。
 
本刊特別採訪精準醫療協會李鍾熙理事長,他認為,「這次防疫跟不上疫情進展,主要還是受限許多法規要求。」
 
李鍾熙指出,「臺灣目前現況,檢驗試劑其實是足夠的,但在法規條件限制下,人手、場地不足,造成檢驗塞車、每日新增校正回歸數,顯示指揮中心篩檢量能已成為防疫瓶頸。」
 

開放產業與全民進行快篩

他強調,「只有放寬歸屬在醫療法下的檢測,加大篩檢力道,開放產業與全民進行快篩,才能儘快切斷傳播鏈、防堵疫情擴散。」
 
李鍾熙也表示,企業運作就像是小型國家,公司很怕員工因感染,影響營運而關閉。日前指揮中心已公布企業抗原快篩執行4大原則,並初步研擬相關作業指引。
 
包括,企業得依風險管控自行訂健康監控機制,並進行週期性或針對高風險人員抗原快篩檢測,在醫事人員執行採檢前提下,企業可進行自費快篩,若有陽性患者需通報並提供隔離安置場所。

但儘管如此,同樣受限採樣人員條件與場所規定,人手與場地一樣不夠,李鍾熙希望政府能更放開快篩的力度,也免除預審繁瑣動作,才能讓企業篩檢盡快落地。
 

只有先進醫療體系、優秀醫師 不足以成為醫療大國

 
同時,他也表示,這次疫情更讓大家看到,只有好的醫生和醫療體系還不夠,更需要「產業」協助。

李鍾熙也強調,「沒有先進的生技醫藥產業,就難以稱為醫療先進大國。」
 
他表示,台灣一直都認為自己是「醫療大國」,的確台灣的醫生很優秀,但醫院醫生所用的先進藥物、診斷、醫材、疫苗都是進口自國外產業界的產品,若臺灣未來只靠進口是不行的,一定也要積極發展國內的生醫產業,才有望成為醫療先進大國。


(報導/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