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Capital (維梧資本)投資公司合夥人孔繁建表示,細胞治療確實是現在發展重要領域,且除了CAR-T之外,CAR-NK也是非常被看好的,近年都有非常重大的進展。另外在其他新興技術上,除了mRNA疫苗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中引起全球注目外,其他例如siRNA這些新的核酸技術,在開發其他療法上,也都是近年很多人投資的領域。
其中核酸相關的療法,因為牽涉許多製劑(formulation)相關技術,與化學領域有很大的關係,這也是臺灣的強項,因此有很多值得臺灣業者發展之處。
藥明生基執行長張幼翔,對於COVID-19研發、基因治療、再生醫療指出,這三者的開發,其實共享了很多技術平台;而且在生產、測試方面,很多技術並非在大公司手上,反而是由CDMO、CRO公司所掌握,這也是為何很多投資落在CDMO公司上。
CDMO公司擁有技術後,他們吸引來的大公司也會更多,因此張幼翔很認同CDMO往國際開展、進行國際合作的必要性。
此外,他也認為細胞、基因療法中,臺灣應將「幹細胞庫」視為重要的資源並加以建設。尤其未來為解決成本問題,細胞療法一定會由現在的自體轉往異體發展,因此若能建立幹細胞庫,未來和大公司討論合作時的的空間,一定不會輸給大數據庫。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則表示,自從COVID-19疫情爆發,世界各國的科學院院長已集會兩三次,大家共同關切的都是如何應付下一次大流行,而目標也都一致,即是要發展新科技,另外則是開發可以當地製造的產品。
疫情下,各國都了解製造為重要的議題,像是疫苗生產,現在都是以億劑數量為主的競賽,接下來產能不是問題後,就會進入成本的競賽。
他認為,臺灣有絕對的研發能量,例如mRNA疫苗,中研院從研發到製造都有支援投入,而當臺灣有能力開發越來越多科技時,法規也該與時俱進,像是生產mRNA的產品,其製程與法規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臺灣應要有更足夠的人來審查並與國際接軌,才能面對遊戲規則改變(game changer)的局勢。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榮譽副所長曾惠瑾表示,臺灣在CDMO的討論上近期非常火熱,她建議,臺灣若要加入全球CDMO戰場,是否應趕快建立臺灣特色,透過集中資源、出類拔萃,在資金挹注下,做好本土特色。
台康生技總經理劉理成,則分享台康的經營策略,他表示,CDMO是一種商業型態,會隨著季節氣候影響而有產能的空窗期,因此台康即啟動雙軌引擎,一是接受委託研發及生產代工,二則是自行開發生物相似藥,以平衡產品產能空窗期。
至於如何將CDMO規模做大,劉理成說除了自己經營組織,就是併購,而併購需要很大資金,併購不僅能迅速擴展產能、新技術,尤其是能延攬更多人才。他也建議,臺灣CDMO發展,需要引進更多國外經驗的人才,並與國內人才並用,才有更多競爭力。
最後,全心生物醫藥(AltruBio)董事長楊育民總結,應用CDMO只是一種手段,CDMO將來的決勝點,不是生產的「規模(scale)」,而是「速度(speed)」與「科學(science)」,我們的目標,應是創造一個大的生物工業產業,例如從人體的基因或細胞來製造藥品。
(報導/彭梓涵、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