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協力師在2020年進駐彰化埔心後,發現埔心雖然是臺灣最大的葡萄產區之一,但由於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與交通,缺乏農村整合的推動力量,也少了些知名度。
海大協力師林欣婕發現,以國內香菇栽培為例,一年可能產生出2億5千萬個廢棄太空包,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員陳俊位的「菇類剩餘物質開發新型栽培介質」木黴菌發酵技術,可產出「太空介質」,能替作物施肥、保溫、保水及抑制多種作物之萎凋病與根瘤線蟲危害,除增加農友收益外,也可以加速農業剩餘物質去化。在林欣婕的推介下,該技術由埔心在地青農「富澤菇類太空包處理場」承接。
海大協力師更結合產業與文化,從策展到文化慶典,舉辦「太空果實」影像展與「歸根福佬客文化散策小旅行」,打響埔心循環經濟太空果實品牌,村民長輩們也開始自發性的聚會與學習,並感染下一代對土地的情誼、對家鄉的認同。
埔心鄉鄉長張乘瑜指出,「海大協力師透過不同的視野,讓在地人看到埔心的不同風貌。埔心地方創生的目的就是要讓長輩可以宜居樂活,更重要的是,年輕人願意返鄉創業,照顧家裡的長輩。」
海大教育部地方創生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張文哲教授指出,以循環經濟在彰化埔心建立地方創生模式,連結農業技術,將農業廢棄物轉化成有機資材循環再利用,並加值在地農業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形成優質的在地就業、創業環境,是非常值得推薦的地方創生參考典範。
(報導/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