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負面情緒致因!陽交北榮揭杏仁核中央區特定神經機制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2-11-15
左起:陳世彬、林昱伶、連正章、王署君。圖:陽明交大連正章實驗室提供。
今(15)日,陽明交通大學連正章特聘教授與臺北榮總王署君研究團隊發現,慢性肌肉疼痛小鼠模型中,大腦杏仁核中央區(central amygdala, CeA)一種特定類型的神經細胞過度活化,可能是慢性疼痛與負面情緒相關聯的神經機制。該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慢性疼痛與行為、情緒之間的互相影響,並提供對於疼痛過度敏感的可能治療方向,研究發表於《eLife》。

連正章表示,為什麼慢性疼痛往往會引發負面情緒,是一項疼痛研究領域長期以來未解的難題。近期研究指出,大腦杏仁核中央區的神經細胞群除了參與情緒調節,更參與調控疼痛迴路,但是尚不清楚杏仁核中央區內,是哪些神經細胞和迴路,接受疼痛訊息後影響情緒。

因此,連正章團隊使用模擬人類纖維肌痛症(一種慢性疼痛)的動物模型——酸誘導的慢性肌痛症小鼠模型進行研究。這些小鼠除了對痛覺較敏感,且有高度焦慮、沮喪和社交障礙行為。

研究發現,慢性肌痛症小鼠杏仁核中央區中的特定神經元——會分泌體抑素(Somatostatin, SST)的「體抑素細胞」(CeA-SST),相較於健康小鼠,當接收到疼痛訊號後,活化反應更為強烈,造成小鼠對於痛覺的敏感度上升,驅使慢性的疼痛與負面情緒。

研究也發現,若使用臨床上治療纖維肌痛症及其他慢性疼痛的藥物普瑞巴林(pregabalin),或利用化學遺傳學方法(Chemogenetics)抑制這群「體抑素細胞」的活化,則可以緩解小鼠的疼痛以及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和相關行為。

(編按:化學遺傳學方法是以基因工程讓特定細胞表現人造受體,使特定細胞可受到特定化學藥物刺激而活化,因此科學家可利用此原理對特定細胞進行操縱。)

研究第一作者林昱伶博士候選人表示,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若是在慢性疼痛發展的早期,即給予藥物或抑制這些神經細胞,都可以有效防止疼痛的慢性化、及負面情緒的發展。
 

揭慢性疼痛纖維肌痛症治療方向

 
王署君表示,慢性疼痛可分為七大類別,全球約有2~4%人口罹患的纖維肌痛症,為慢性原發性疼痛的代表型,無法透過一般常見的止痛藥來治療。許多人想當然耳,認為痛久了心情當然會不好,但是本團隊的研究,揭示了可以同時解釋症狀與治療潛力的特定神經迴路。

研究團隊之一的臺北榮總陳世彬醫師補充,其團隊另一項慢性頭痛小鼠研究發現的神經機制,初步看來與此項慢性肌痛症小鼠研究有所不同,因此,不同類型的慢性疼痛機制,還有待科學家更進一步的探究。


參考資料:https://smctw.tw/14658/
論文:https://doi.org/10.7554/eLife.7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