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淵鑑價總經理陳淑琴致詞表示,羅敏菁是台灣少數橫跨研發界、醫界、產業界、創投界的投資達人,也評估超過千件生技投資案,不只在專業上盡心盡力,也輔導產業升級進步,此次邀請她以獨到見解來分享台灣生技產業如何在國際動盪下增加新機會。
升息壓力市場價值回歸理性 生技股價下修
羅敏菁首先指出,目前許多市調報告顯示,明年傳產與電子產業景氣仍不明朗,但整個經濟不好情況下,攸關人民健康、且具多元題材的生技產業,成為最佳的抗通膨標的。
除此之外,因為近幾年疾病研究的突破,創造許多新的市場,加上AI高度運算、APP醫療管理的導入,縮短藥物開發時間,也讓醫療保險更有效率。
不過因為升息壓力下,市場價值回歸理性,2022年開始,大廠為競爭技術透過併購的模式,其併購價也趨為保守,此外高價的治療方案,如基因治療等面臨用量的挑戰,許多美國先進療法公司其股價也出現下修情況。
她分享基因治療領域幾間公司,如Bluebird Bio公司股價在2017、18年股價達3位數,但一直到近幾年,受大環境影響,Bluebird股價已跌掉至兩位數以下,而相較另一家Spark Therapeutics在2019年被羅氏(Roche)併購,併購前Spark股價為114美元,她認為公司若有授權或是被併購策略,可趁市場、授權蜜月期最高的時候出場。
CAR-T療法仍有諸多挑戰 台廠能從技術授權著手
接著羅敏菁分享目前全球最當紅CAR-T療法的台灣競爭利基,她表示CAR-T療法自2017年在血液腫瘤成功後,引發細胞治療熱潮。
雖然其療效可高達60~100%且治療效果具有長尾效應,但因為單價過高、無現貨、不敵藥物的方便與即時,以及在血液腫瘤、實體腫瘤有待克服的瓶頸,目前細胞治療被大廠定位為「與其他療法合併使用的輔助性治療」。
台灣在細胞治療機會上,包含島內特許:透過特管辦法核准的免疫治療與再生治療、以及待三讀通過的再生醫療二法,可讓安全性較高的細胞療法做到臨床一/二期就取證。
在國際賽道上,也可從全球實體腫瘤CAR-T療法中,五大待改進的挑戰著手,包括:腫瘤微環境、免疫細胞數量與持久性、CAR/TCR-T的傳送與浸潤、以及需要更佳的特異性抗原等。
她認為這些挑戰,大廠不見得有勝算,小公司其實可靠技術爭取授權機會,除此之外,因為細胞治療需要設置細胞工廠、患者一定要就地治療,細胞CDMO的產業需求也出現新的商機。
在整體趨勢上,羅敏菁分享,目前也有許多基因改良的CAR-T、CAR-NK等,或是現貨型細胞來源(off-the-shelf),由健康人取得、使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的方式來降低移植排斥,增加病患使用的方式正在開發,市場也出現交易熱絡的情況。
但她強調,股價與癌症治療的效率不該混為一談,「股價是稀缺而創造的熱度、熱度雖會創造趨勢、但趨勢最終不等於療效!」
台灣CDMO可採雙軌策略站穩市場
接著羅敏菁也剖析台灣CDMO產業與眼科產業的佈局,她表示,品質、專業、交期與價格是CDMO/CMO最主要的核心競爭力,若是沒有長期經營的「插花者」,很難取得生意。
且目前大部分CDMO公司都是從CMO加值服務而來,並傾向一條龍服務,有大者恆大的趨勢。她認為台灣的CDMO要做到護國神山,一定要有夠大量的M,做D才有意義,否則只是賺到勞務費,而台灣CDMO公司偏向小而美,不一定要走純CDMO,台廠可朝研發與代工雙軌的策略站穩腳步。
在眼科產業上,她也點出台灣幾家創新的眼科療法公司,包括全福運用獨特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短胜肽鏈(PDSP)技術平台,開發的乾眼症新藥;仁新醫藥一藥兩用治療斯特格氏症、黃斑部病變的口服療法;以及台新藥唯一不沉澱的奈米懸浮滴劑眼藥等,具有許多亮點。
除了眼科新藥,羅敏菁表示,台灣生技公司近期陸續授權、取得藥證,明年生技產業營收有望上漲,包括智擎、寶齡富錦、美時、保瑞、國邑、全福、欣耀、台新藥等新藥尖兵的發展令人拭目以待。
(報導/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