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單分子蛋白質定序
蛋白質體可以提供有關健康和疾病的訊息,過往大多數蛋白質體學分析是使用質譜法,根據質量和電荷來分析蛋白質混合物,可以同時量化數千種蛋白質,但混合物中含量較低的蛋白質常常被忽略。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的生化學家Edward Marcotte發明了螢光定序法,首次於2018年發表,可以運用不同的螢光標記單個胺基酸,並逐個分子進行觀察。
去年,一家生物技術公司Quantum-Si的研究人員,利用類似螢光定序的方法,透過螢光標記結合蛋白來辨識蛋白質末端的特定胺基酸(或多肽)序列。
雖然單分子蛋白質定序目前還在概念驗證階段,但也即將邁入商業化。Quantum-Si已經宣布,將在今年推出第一代儀器。
而其他研究人員則正在開發模擬DNA/RNA 定序技術─固態奈米孔定序(Nanopore sequencing),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的生物物理學家Cees Dekker在2021年發表的方法中,就運用蛋白質製成的奈米孔,讓多肽通過微小通道時所引起的電流變化,來分析多肽中的單個胺基酸。
2.體積電子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很高,但僅能觀察樣品2D平面影像,若要深入觀察單個細胞的體積,可能需要將200個非常薄的切片影像重建在一起才能得到。
例如,2021 年,弗吉尼亞州阿什本的 Janelia 研究園區從事電子顯微鏡下細胞器分割 (COSEM) 計劃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上發表了兩篇論文,運用聚焦離子束掃描式電子顯微鏡(FIB-SEM)讓成像體積增加大約 200 倍,同時保持良好的空間解析度,再與機器學習演算法結合後,可製作出細胞3D圖像,並能顯示不同胞器之間的關係,自動識別大約30 種不同類型的胞器和其他結構。
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電子顯微鏡學家Lucy Collinson表示,最新的「體積電子顯微鏡技術」大大簡化了這個過程。她並形容該技術掀起一場「悄無聲息的革命」。
Collinson正在探索以高解析度重建小鼠整個大腦的可行性,她預測要完成小鼠大腦圖譜建構將需要十多年、耗資數十億美元,將產生50億GB的數據。Collinson指出,這可能與繪製第一個人類基因體圖譜一樣困難。
3.基因編輯系統CRISPR
基因編輯工具CRISPR Cas9理所當然地是2023年最受矚目的生物科技技術之一,持續推動基因治療、疾病模型建構和其他研究領域的突破,但CRISPR Cas9可以使用的地方還是有所限制,因此,許多研究人員正在跨越這些限制的方法。
CRISPR Cas酵素需辨認出的特定序列,被稱為「PAM」(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進行基因切割時,Cas蛋白會與一段引導RNA (gRNA)形成複合體,再和與之互補的DNA進行辨識,此時主要透過gRNA前端約20個鹼基長度的序列來辨識,該序列稱為protospacer,緊接在這段序列後的三個核苷酸則稱為PAM。
美國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基因體工程師Benjamin Kleinstiver,開發出一項新的CRISPR基因編輯方法,運用CRISPR-Cas9酵素的變體「SpRY」,能突破以往使用Cas酵素系統的限制,讓DNA的切割不再受到「需位於兩段特定序列間」的限制。
傳統的CRISPR Cas酵素只能針對基因體1%~10%的部分進行編輯,但Kleinstiver開發的CRISPR Cas9酵素的變體SpRY幾乎可以讀取整個基因體,雖然可能會增加脫靶的機會,但進一步的工程設計可以提高CRISPR基因編輯的特異性。
在自然界中,CRISPR Cas9系統是一種細菌防禦病毒感染的機制,事實上,還有許多存在於自然的Cas變體有待發現,義大利特倫托大學(University of Trento)的病毒學家Anna Cereseto梳理超過100萬個微生物基因體,來尋找出一組Cas9系統可以針對98%以上已知人類致病突變基因。
4.單細胞代謝體學
代謝體學是細胞中的脂質、碳水化合物和其他小分子代謝物的研究,科學家們可以運用單細胞的代謝體數據來解開細胞的複雜功能。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EMBL)代謝體學研究員Theodore Alexandrov表示,代謝體包含不同化學性質的分子,但許多代謝體出現的非常短暫,僅有次秒級的周轉率,可能難以被檢測到,雖然單細胞RNA定序可以捕捉細胞或生物體中產生所有RNA分子的一半,但大多數代謝體分析僅能涵蓋細胞代謝物的一小部分。
研究人員指出,代謝體實際上是細胞的活性部分,目前研究人員會利用一種稱為基質輔助雷射脫附電離(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LDI)的技術,運用雷射掃過經特殊處裡的組織切片,釋放代謝物後再使用質譜分析,可以捕捉樣本中代謝物產生的精準位置。
研究人員也正在讓這項技術大眾化,2021年,Alexandrov開發出一種軟體工具SpaceM,使用光學顯微鏡影像數據,加上質譜儀,對細胞進行空間代謝體學分析,已分析出數萬個人類和小鼠細胞中的代謝物,未來希望能夠建構出代謝體圖譜。
5.體外胚胎模型
在小鼠和人類中,從受精卵到形成胚胎的過程已經被詳細繪製出來,但驅動這一過程的早期分子機制仍然所知甚少。不過,體外類胚胎模型可以幫助填補這方面的知識,讓研究人員能更了解決定胎兒發育成敗的早期機制。
加州理工學院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發育生物學家Magdalena Zernicka-Goetz在2022年時,證明可以在體外成功誘導胚胎幹細胞生成小鼠胚胎,Zernicka-Goetz表示,該體外胚胎模型長出了頭和會跳動的心臟,並可運用這胚胎模型來揭開個體基因改變如何影響胚胎發育。
而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Guangzhou Institute of Biomedicine and Health, GIBH)的幹細胞生物學家Miguel Esteban則採取不同策略,他運用人類幹細胞進行重新編程來模擬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
Esteban的研究團隊開發一種培養策略,可以將幹細胞編程回推到類似8細胞的人類胚胎階段,並發現了一種未在小鼠表現的轉錄因子,可調節整個發育過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該模型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繪製出細胞如何發育成脊椎動物的圖譜。
參考資料: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3-00178-y
(編譯/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