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扮產業化最佳推手!謝興邦、陳信偉、岳嶽曝新藥開發選題策略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4-01-15
國衛院扮產業化最佳推手!謝興邦、陳信偉、岳嶽曝新藥開發選題策略  (攝影/李林璦)

今(15)日,國家衛生研究院舉辦「2024生技趨勢與機遇:從實驗室創新到產業應用」論壇,下半場邀請到三位任職國衛院、在產業應用亦有所成的學者分享他們的最新研究,分別為生技藥研所謝興邦所長、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陳信偉副所長、生技藥研所岳嶽研究員,並於會後由國衛院司徒惠康院長主持,與上半場講者同台進行綜合討論。
 

謝興邦:生技藥研所11新藥技轉業界 糖尿病新藥走入三期臨床

 
謝興邦分享,從2017年到2022年5年內,有293個新成分藥品(NCE)獲FDA批准,其中就有182個是小分子藥物,雖然近年大家開始質疑小分子藥物可能將落寞,但事實上,若有創新工具與技術就能讓小分子進到下一個階段,像是精準醫療可以大幅提升臨床反應率2~2.5倍,是未來新一代小分子藥的發展趨勢。
 
謝興邦指出,若要讓傳統小分子藥物推展到新的篇章,可往下列多種形式發展,例如靶向共價抑制劑/化學蛋白質體學,可以發現蛋白質表面未知位點,解鎖不可成藥的靶點,發展出市場首見新藥;新世代靶向蛋白降解(TPD)關鍵技術,目前在全球的市場規模高達350億美元,也是明日之星之一。
 
另一方面,降解領域跟分子膠也具有龐大的產業應用潛力,目前僅有Arvinas的新藥進入臨床三期階段;RNA靶向小分子藥物領域,則有多家大廠看好,像是知名公司Arrakis Therapeutics就分別獲與羅氏(Roche)、安進(Amgen)合作,另外,抗體藥物複合體(ADC)也是未來帶動全球藥品市場的推動力,估計2021年到2026年的市場規模將以33.2%的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成長。
 
謝興邦表示,目前生技藥研所共產出23個候選藥物,其中11個技轉給業界,8個藥物通過美國、臺灣或中國新藥臨床試驗(IND)申請,其中技轉給健亞等六家聯盟、治療糖尿病的DPP4抑制劑DBPR108已完成臨床三期試驗,現正在申請新藥查驗審查。目前他們也正運用AI來開發新藥,陸續在神經、癌症大/小分子領域中開發新穎候選藥物。
 

國衛院生技藥研所謝興邦所長。(攝影/吳培安)
 

陳信偉:超級細菌防禦機制 變身靶向抗原疫苗遞送平台

 
陳信偉以「靶向抗原開發與應用」為題,分享其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躲避樹突細胞免疫攻擊的甲醯基肽受體類1抑制蛋白(FLIPr)機制,開發成兩項能夠引發免疫反應、攻擊病原體或癌細胞的疫苗平台。
 
首先是rSUR-FLIPr,其已在動物實驗中證明與化療共同使用,能夠強化抗腫瘤反應,且此標靶抗原遞送平台也有別於病毒載體,具有反覆給藥的優勢。此平台目前已經完成概念驗證和專利申請、產程開發並確立GMP生產參數,以及大鼠的重複劑量試驗。
 
第二個平台rDS-FLIPr,則是具有不外加佐劑,就能刺激全身性及黏膜抗體反應,而在新冠病毒(SARS-CoV-2)變異株的動物實驗中,也證明其是一種具潛力的候選疫苗,能夠激發廣泛的保護性反應,目前已經取得臺灣、美國、中國專利保護。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陳信偉副所長。(攝影/李林璦)
 

岳嶽:靶向創新癌症靶點NTSR1 ADC 有望抗前列腺癌、頭頸癌

 
岳嶽則分享了抗體偶聯抗癌藥物的新創開發,他表示,在熊昭院士、龔行健院士的研究中,發現神經緊張素受體1(Neurotensin receptor 1, NTSR1)表現與臺灣非吸菸女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預後不良有關,因此認為NTSR1有望成為新癌症靶點。
 
岳嶽進一步開發出一種對NTSR1具有高親和力、有效內化活性的單株抗體,並製作抑制NTSR1的ADC新藥,其在各種體外及體內的腫瘤異種移植模型研究中展現出強大的抗腫瘤效果,包含轉移性前列腺癌、頭頸癌,且在人體正常組織中表現更低的廣譜性,代表副作用更少。
 
岳嶽強調,ADC是一種「靶向型的化學治療」,由於很多靶點在人體內許多組織都有表現,就算是ADC,毒性還是比較高,因此,下一代的ADC藥物可針對突變靶點或是開發雙靶點的ADC藥物,或是連接兩個不同化學藥物來做搭配,以及胜肽藥物的偶聯(PDC)、或發展非內化(non-internalizing)的ADC藥物等策略。
 

國衛院生技藥研所岳嶽研究員。(攝影/吳培安)
 

如何選題?專家:以終為始、廣泛應用、專利與應用分析

 
在綜合座談中,講者們分享了對於臺灣新藥開發的觀察與建言。張子文表示,臺灣的新藥產業還不成熟、在全球體系中還沒有取得一席之地,原因之一可能是很多公司可能會在董事會或股東強烈希望之下,把一個候選藥物開發到臨床前或臨床一期試驗就急著授權,但這樣往往無法讓投資人看到藥物真正的價值,也就無法給予高額投資。
 
賴正光也認為,從國際角度來看,現在已經有許多研究機構都朝著財團法人化邁進,透過自行推動商業化、開發到臨床一期試驗,增加候選產品授權的價值,並肯定國衛院也正朝著這個趨勢前進中。
 
李世仁則指出,臺灣願意投入新藥的長線資金還不足、資本市場對新藥開發的投資環境也還不成熟,加上臺灣的核准藥價往往開得最低,因此新藥開發企業往往很難從臺灣走向國際,都是先到法規相對成熟、市場規模也大的其他國家。他建議,臺灣可以從合併用藥、組合藥物、新劑型等藥物配套,作為快速進入市場獲利的策略。
 
至於如何選擇投入研究的題目?鄭添祿分享,生技研發與產業競爭激烈,選題非常重要,隨時把創意記錄下來外,更要從專利與產業應用兩個面向分析,並可搭配創新創業激勵計畫(FITI)勇於創業,將實驗室研發轉譯到產業。
 

國衛院司徒惠康院長主持,與今日論壇講者同台進行綜合討論。(攝影/李林璦)
 
國衛院的三位學者也各有見解。謝興邦認為,選題時可參考目前正在進行臨床一期的藥物,盡量不要與大藥廠競爭;此外,在規劃上更要「以終為始」,考量到新藥與現有治療的區別,以及如何設計臨床試驗。
 
陳信偉分享,他會避免選擇針對單一疾病、或是單一標靶,而是以找出能廣泛應用的技術為目標,或是找出還有尚待補足缺點、可以切入的題目,例如他選定的疫苗開發方向,就是可以重複施打的癌症疫苗,或是不需加入佐劑就能引發黏膜免疫反應的傳染病疫苗。
 
岳嶽則指出,隨著科技快速發展,國際上各大藥廠積極投入抗體藥領域,使得一個抗體從發現到進入試驗,可能幾個月內就可達成,競爭十分激烈,也更凸顯了審慎選題的重要性。
 
賴正光也分享,他最看好的未來趨勢依舊是精準醫療。他表示,過往健康醫療大數據的累積,加上基因定序的進展快速,讓各個領域在精準醫療上的研究飛速成長;不過,如何利用AI正確分析與解讀數據,仍是目前面對的一大挑戰。

(報導 / 李林璦、吳培安)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