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類器官/器官晶片』技轉落地戰》論壇

類器官/器官晶片與實驗動物「牽手非敵手」併用實現精準醫療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4-07-11
今(11)日,由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辦,美商分子儀器(Molecular Devices)、環球生技協辦的「下一代『類器官/器官晶片』技轉落地戰」論壇。(攝影/巫芝岳)
 
今(11)日,由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辦,美商分子儀器(Molecular Devices)、環球生技協辦的「下一代『類器官/器官晶片』技轉落地戰」論壇,會中除了多位類器官/器官晶片研發者,以及提供3D生物學儀器設備的美商分子儀器外,也邀請到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秦咸靜主任、北美智權劉家豪專利師,從新藥開發的動物替代系統趨勢、專利檢索與專利地圖切入,分享類器官/器官晶片的發展契機。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創服育成中心施修明執行長致詞表示,類器官/器官晶片已是全球熱議的議題,也是產業發展的方向,他指出,類器官/器官晶片不單能解決學研、產業在生物醫學研究與藥物開發上大量使用實驗動物的挑戰,也是產業發展革命性的技術。
 
他表示,臺灣有很優良的醫療服務、臨床試驗制度,再加上基因體數據、半導體發展優勢,臺灣在發展類器官/器官晶片上,勢必有重大和突破的轉捩點。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創服育成中心施修明執行長。(攝影/巫芝岳)
 

秦咸靜:類器官/器官晶片「牽手非敵手」 與動物實驗雙軌併進最好! 

 
雖然類器官/器官晶片被視為動物實驗的替代方案,但秦咸靜強調,這些以人類細胞為基礎的模型(human cell-based model)很難馬上取代動物實驗體系。不過,使用這些模型更能以人為核心,反映出人類細胞正確的作用機制,消除人類與實驗動物之間的物種隔閡,進而改善模型轉譯能力,甚至實現精準醫療,輔助動物實驗的不足之處,同時也減少動物犧牲。
 
秦咸靜強調,以人類為基礎的模型從構成簡單到複雜,包含了:2D細胞培養、3D細胞培養、器官晶片、人體晶片等,它們並沒有優劣之分,而是研究人員根據不同的目的,採用不同的模型,例如疾病模式(model)適合使用複雜度高的系統,藥物篩選則適合用構成簡單、可以高通量檢測的系統。
 
秦咸靜也分享,目前國際上開發類器官/器官晶片有4大挑戰,是所有開發者都必須面對的,分別是可信的細胞來源、負擔得起的晶片、可轉譯的細胞模型、藥物測試的可重現性。她指出,臺灣目前已經有人類疾病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服務聯盟(iPSC聯盟)、人源腫瘤活組織庫(PDX),也有完善的晶片製造供應鏈提供潛在利基,但也建議開發者,研發出一種晶片的生物學用途越多越好,以免受到市場淘汰。
 

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秦咸靜主任。(攝影/巫芝岳)
 

劉家豪:類器官全球專利佈局10年前萌芽! 中國專利超美國2

 
北美智權劉家豪專利師分享類器官/器官晶片的全球專利佈局,他指出,全球的類器官領域其實在十年前就在佈局,從技術生命週期來看,從2009年開始有3D腸道類器官出現、2010年則有肺器官晶片崛起,2014年類器官/器官晶片技術開始萌芽,在2021年達到一年750件以上申請專利的高峰,對發展創新技術的企業來說,智財佈局十分重要,不僅要避免被侵權,也要避免侵害他人專利。
 
劉家豪表示,北美智權運用專利分析類器官/器官晶片的全球專利申請趨勢、法律狀態、國籍分佈、競合對象,其中分析的範圍包含臺灣、美國、歐洲、中國、日本、韓國與世界財產權組織(WIPO),找到7761筆專利資料,進行家族整合後,實際上類器官相關專利技術共有3680個技術點。
 
劉家豪指出,從全球申請者面向來看,目前持有專利數量最多者大多聚集在學研界,如數量排行一、二的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及哈佛大學,而以類器官晶片領域而聞名的公司Emulate排行第五,大多是用授權方式將專利持有數量衝高。
 
劉家豪表示,此外,受理類器官晶片專利申請的國籍數量排名第一為中國,數量是第二名美國的兩倍以上,臺灣落在第十名。雖然中國多是個人申請,但趨勢來看中國還是十分積極佈局類器官領域。而從技術領域分析,則發現前十名類器官專利的技術領域目前還是多與培養裝置、酵素相關,不過排行第三名為人工智慧相關領域,顯示類器官領域中逐漸走向智慧化的趨勢。



北美智權劉家豪專利師。(攝影/巫芝岳)

(報導/吳培安、李林璦、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