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治療新科技研討會」之二

盧冠達Senti邏輯閘挑戰難治AML!李冠德籲健保鬆綁提供誘因

日期2025-05-29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5月29日,台灣玉山科技協會、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台灣精準醫學學會(TPMS)、生技中心、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環球生技多媒體共同主辦「細胞治療新科技研討會-自動導航細胞在癌症治療的新突破」。(攝影/張哲瑋)

今(29)日,美國上市細胞治療公司Senti Biosciences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合成生物學專家盧冠達(Tim Lu),於「細胞治療新科技研討會-自動導航細胞在癌症治療的新突破」中,分享其開發的自動導航細胞(Self-Driven Smart Cells)在血液腫瘤治療的新突破。其後,臺中榮總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中心主任李冠德,也從細胞治療臨床應用現況與挑戰為題演講。
 

延伸閱讀:「細胞治療新科技研討會」之一:自動導航細胞發明者盧冠達現身臺灣!專家同台解析CGT三大挑戰

 

盧冠達:邏輯閘為細胞添加「開關」降低脫靶效應 提升CGT抗癌潛力!

 
盧冠達指出,當前的細胞療法在癌症治療上仍受到限制,除了副作用和大量生產的困難外,許多癌症並不像B細胞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有「乾淨」(clear)的靶點,能夠開發對應的CAR-T療法精準攻擊腫瘤細胞,若細胞療法的攻擊無法辨識、避開正常細胞,就可能造成脫靶效應(off-target effect)。
 
因此,Senti Bio導入電機領域的邏輯閘(logic-gated)概念,利用合成生物學設計「基因電路」,讓細胞可以自己控制開關,遇到指定的靶點就展開攻擊或停火,甚至是抵達特定的組織才展開攻擊,進一步提升細胞療法的潛力。
 
Senti Bio目前進展最快的臨床階段細胞療法SENTI-202,即是鎖定既無單一乾淨靶點、又容易因白血病幹細胞(LSC)殘留而復發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開發搭載多種邏輯閘的嵌合抗原受體自然殺手細胞(CAR-NK)療法。
 
這種CAR-NK細胞上靶向CD33或FLT3的「OR」邏輯閘,可針對帶有兩種標靶之一或同時皆有的細胞展開攻擊,另外透過「NOT」邏輯閘,保護正常的造血幹細胞和前驅細胞(HSPC)免受攻擊。
 
盧冠達也表示,由於SENTI-202是採用捐贈者提供、可大量擴增的異體細胞,因此是一種現成即用(off-the-shelf)的療法。他們也透過與衍生公司GeneFab的合作,由GeneFab代工生產SENTI-202,該公司除了委託開發製造服務(CDMO),也可為客戶提供合成生物學研究服務。


Senti Biosciences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合成生物學專家盧冠達(Tim Lu)。(攝影/張哲瑋)
 
在今年5月甫落幕的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年會中,Senti Bio也公布了SENTI-202針對復發或難治型AML患者的臨床一期試驗期中結果。結果顯示,在淋巴清除後給予SENTI-202治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6位患者中有4位達到複合完全緩解(cCR),且其中3位的可測量殘餘病灶(MRD)呈陰性,所有療效仍在持續中。初步藥物動力學資料顯示,其特性與異體NK細胞療法一致,時間飛行質譜流式細胞儀(CyTOF)分析亦顯示,其具有殺傷白血病幹細胞(LSC)、同時保護HSPC的功能,符合SENTI-202的邏輯閘控基因電路設計的預期。目前SENTI-202的劑量探索仍在進行中。
 

李冠德:細胞治療高度個人化 有賴醫療機構執行臨床試驗、提供證據 

 
李冠德從臺中榮總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中心的角度出發,分析細胞治療在腫瘤臨床應用現況與挑戰。他指出,即使是同樣靶點的CAR-T,成效也不見得一樣,引起的副作用也不盡相同,因此無論是比較療效優勢、或是健保給付與否,都需要臨床試驗提供有力的證據予以支持。
 
他以目前FDA已經批准的axi-cel、liso-cel、tisa-cel三款CD19 CAR-T細胞療法,各自在臨床試驗中展現的成效為例,它們在第三線治療的緩解效果都不錯,但做為第二線治療、與標準治療(骨髓移植)比較時,axi-cel和liso-cel就顯著更優,tisa-cel則無顯著優勢。


臺中榮總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中心主任李冠德。(攝影/張哲瑋)
 
李冠德強調,細胞治療是高度個人化的癌症免疫療法,即使已經有多項產品獲批,但還是有將近一半的患者沒辦法在CAR-T治療後獲得持續緩解。潛在的原因有許多,可能和產品差異、患者差異、腫瘤差異有關,甚至是淋巴清除的強度、取出的T細胞種類與品質、橋接治療(Bridging therapy)也有關,這也有賴醫師在細胞治療累積的經驗,來為患者提供治療建議。
 
此外,李冠德也分享,國際上也已經有研究團隊將CAR-T療法投入自體免疫疾病治療,並且取得初步成效。有鑑於這些趨勢,臺中榮總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中心除了GTP實驗室,也已經分別針對血液腫瘤與自體免疫疾病設立小組及專業照護團隊,輔助相關臨床試驗和研究的推進。
 
目前臺中榮總正在與臺灣某藥廠合作開發創新的T細胞受體T(TCR-T)細胞療法,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也與國際藥廠開發一種靶向創新靶點FRα的細胞治療中。
 

健保給付偏低 可能影響海外廠商引進創新細胞治療意願

 
在綜合討論中,針對Senti Bio未來是否有可能來臺灣發展,盧冠達表示SENTI-202是一種異體細胞療法,目前都是在美國生產、冷凍運輸到海外,未來商業化大量生產時,會再尋找海外據點,屆時臺灣將是潛在的選項之一。他也分享,國際上的基因改造設計研究進展速度非常快,但仍受限於臨床試驗進展的速度,以及法規和製造方面的挑戰。
 
李冠德也回應,AML治療難度確實很高,容易傷及其他正常血球、腫瘤負擔(tumor burden)也很高,從醫院的角度來說,照護團隊其實不太敢貿然接下AML的臨床試驗,因此他非常期待SENTI-202未來也能申請來臺進行臨床試驗。不過他也點出,現今臺灣健保對細胞治療產品的給付偏低,可能影響業者進入臺灣市場或是私立醫院提供細胞治療的意願,期盼健保能夠給予特別考量。
 

左起: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產發處處長劉韋博、臺中榮總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中心主任李冠德、Senti Biosciences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盧冠達、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攝影/張哲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