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Cancer》北醫黃彥華、翁浩睿團隊解析皮膚癌幹細胞雙面角色

日期2025-06-10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臺北醫學大學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黃彥華教授。(圖/本刊資料中心)

日前,臺北醫學大學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黃彥華教授與翁浩睿合聘教授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Molecular Cancer》發表論文,分析皮膚幹細胞、癌症幹細胞與其所處環境的複雜交互作用,並盤點鎖定其中特定訊息傳遞途徑的臨床試驗與藥物開發新進展,為相關研究與臨床策略提供新的見解。
 
該研究指出,細胞所處的區位微環境(niche microenvironment)在調節普通的皮膚幹細胞(SSC),以及皮膚癌症幹細胞的細胞命運(cell fate)上,扮演著關鍵角色。
 
研究團隊表示,理論上靶向癌症幹細胞的區位有機會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策略;然而,在皮膚癌患者身上,癌症幹細胞與皮膚幹細胞之間共享的區位訊息傳遞所具備的雙重效應(dual effects),也促成了腫瘤的侵略性特質、降低患者的存活率。由於目前科學家對其背後隱藏機制的理解依然不足,因此阻礙了有效療法的開發。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深入探索了區位因子(niche factors)如何調節細胞成為皮膚幹細胞或是癌症幹細胞的命運,以及這些區位因子在臨床上的意義。首先,研究團隊發現,區位中的黏著性分子(adhesive molecules),對於正常的上皮分化非常重要,如果它們過度表現或異常表現,就可能使得癌症幹細胞得以擴張。
 
此外,附著性區位(adhesive niche)中的多種關鍵組成,都扮演著雙重角色。包括了真皮表皮交界處(DEJ),上皮細胞之間連結的黏著小帶(adherens junction),以及各種類型的細胞——特別是免疫細胞和纖維母細胞,以及Shh、Wnt/β-連環蛋白、YAP/TAZ、Notch等主要訊息途徑等。它們對於維繫皮膚幹細胞的生長平衡至關重要,額外的活化將可能促成皮膚癌的惡化以及癌症幹細胞的生成。
 
研究團隊認為,若能以療法靶向這些專一性的訊息途徑,就有機會針對具有癌症幹細胞或抗藥特性的皮膚癌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不過,皮膚中的癌症幹細胞與其所處微環境之間的確切關係,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原始研究:
https://molecular-cance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43-025-02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