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是免疫系統對抗感染時的重要反應,但長期的慢性發炎可能會對身體造成損害。過去,研究人員常將發炎與老化相連結,現今對於老化機制的理解多來自富裕國家的研究,這些研究顯示,發炎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發炎性老化(inflammaging)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發炎,被認為是老化的標誌之一,並可能促成阿茲海默症、糖尿病與心臟病等健康問題,然而,這些疾病在原住民族群中卻相當罕見。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老化研究學者Alan Cohen研究團隊分析了近3,000名受試者的血液樣本,有1,041人來自義大利、941來自新加坡、536來自玻利維亞與358名來自馬來西亞,測量19種與發炎反應相關的細胞激素在各族群中隨年齡的變化,並解析是否與老化相關的疾病有關聯。
研究顯示,義大利與新加坡的受試者在年齡增長的同時,血液中的細胞激素濃度穩定上升,且與慢性腎臟病等疾病有關,此結果與過去的研究一致。然而,來自玻利維亞與馬來西亞原住民族群的受試者雖然具有較高濃度的細胞激素,但卻不會隨著年齡而改變,也與任何疾病無關。這些較高濃度的細胞激素可能是對寄生蟲、細菌或病毒等感染的自然反應。
這項研究顯示,發炎蛋白質不一定代表有害,其作用在不同環境中可能存在差異。
伊利諾州西北大學的生物人類學家Thomas McDade認為,工業化社會中的飲食型態、身體活動量降低與壓力因素,可能會對身體調控發炎的能力有負面影響;而在原住民社群中,免疫系統似乎受到更緊密的調控。
這項研究挑戰了目前對於老化與發炎之間關係的認知,也為未來研究奠定了新的方向,期望未來能以更細緻、精確的方式探討不同族群之間老化機制差異的成因。
資料來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085-w
(編譯/實習記者 康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