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高甫仁,在他鑽研雷射與光學顯微術逾30年的學術生涯中,曾在儀器研發上多次締造「臺灣首次」創舉,促成顯微鏡領域的國際指標性會議FOM兩度來臺主辦、明年將第三度踏上臺灣,高甫仁影響力也從物理學擴及到生醫應用。即將屆齡退休的高甫仁,其願景是期盼未來將研究成果無私地分享給學術界,也笑說:「機會,該留給年輕人。」
撰文/吳培安
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是全臺第一所專注於生醫光電領域的研究所,成立20年來催生多項先進技術,並在2021年完成併校後,正式成為國內整合生醫、光電及顯微鏡尖端技術的指標性研發基地。
在生醫光電所的9位現役師資中最為資深的高甫仁,總是掛著慈父般的微笑、與系上師生打成一片,全無長輩的架子。實際上,高甫仁鑽研雷射光學與光學顯微鏡逾30年,開發迄今累積多達36項技術及方法學,創下許多臺灣第一,是國內光學顯微術的指標性學者。
他最具代表性的開發成果,包含:高效能雙光子共軛顯微鏡、雙光子光電流雷射掃描顯微鏡、無線電頻率之光致電流顯微術、螢光生命期成像顯微術等。
近期,高甫仁在生醫光電所的研究,專注在光致對比(Optical Beam Induced Contrast)、泵浦探測成像(Pump-Probe Imaging)、生醫光電學等,除了光致電流顯微術的物理學開發,也跨足到生技醫療應用,開發可用於微創手術的內視鏡平台與微型照明環等。
潛心30年見證光學顯微術崛起 投入卻僅是偶然
令人意外的是,雖然高甫仁30多年研究生涯的重大成果幾乎都與光學顯微術密不可分,也見證了該領域的崛起,「但光學顯微術過去其實沒有受到重視,會投入也只是偶然的契機。」
「雖然光學顯微鏡被認為是一門由來已久的老學問,但也是一直到1980年代有人開始將雷射與電腦和顯微影像技術結合,才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甫仁說。
回想自己剛投入光學顯微術的時空光景,高甫仁笑說,「那是個有趣的年代,充斥著許多新鮮點子,許多像玩具一樣的新設備冒出來,但解析度都還非常陽春。」
但是隨著個人電腦(PC)和雷射儀器持續進化,顯微設備的功能越來越強大,解析度和對比度都得到跳躍性的提升。
1994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拿到物理博士學位的高甫仁,其實從事的是表面科學的雷射研究,當時,他已做出連續相位調變(CPM)為基礎的高能量飛秒擴增染料雷射系統等創新雷射光束發射源成果。
然而,表面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本非常高,要架設一個普通水準的實驗室,至少就需要50~100萬美元,此外,當時同領域的競爭非常激烈、勢如紅海,但整體進展速度卻不快。
「再加上當時的臺灣的科研環境,根本不允許像在美國那樣花錢,所以,當我回臺灣、來到中山大學物理系教書時,在研究成本的考量下,就轉移到成本大約只有10%、也較感興趣的光學顯微鏡研究。」高甫仁說。
「很多領域知識需要從頭開始自學,當時我也不是有把握,但直覺這塊領域一定有前景,我始終希望能研發出一些新穎且價格合理的成果,也一直努力到現在……。」高甫仁自始至今的研發初衷沒有改變。
高甫仁在2014年代表中華民國物理學會(PRSOC),接受美國物理學會媒體APS TV採訪。(圖/翻攝自YouTube)
引領臺灣雙光子領域高峰 首度引進國際指標會議FOM來臺
有趣的是,高甫仁所投入的光學顯微鏡,在發明之初原本是希望應用在半導體元件的檢測,但因為光源的聚焦和脈衝技術的限制而難以實現,需要電子顯微鏡才能檢查;反倒是生物醫學的活體觀察很多都是微米層級(μm,10-6m),成為光學顯微鏡的最佳舞台。
「當時英國牛津大學兩位先驅學者Colin Sheppard和Tony Wilson預言,光學顯微鏡在半導體元件的應用將會改變世界,只是沒想到後來真的改變世界了,但是是應用在生物醫學上。」高甫仁說。
從1993年到2004年,高甫仁在中山大學物理系任教將近11年期間裡,他做出許多創舉。例如在1998年,他的研究團隊透過成本更低的改裝策略,首度在臺灣做出高效能雙光子共軛顯微鏡,催生出臺灣在1995年到2015年的雙光子領域研究的高峰期,也帶動了原廠模組在臺銷售業績。
1999年,高甫仁成為全臺灣第一台將超快雷射應用在掃描顯微鏡的研究團隊,透過定點聚焦在短時間達到臨界能量的雷射脈衝,成功突破光學顯微鏡觀察半導體元件內部的門檻。
2002年,高甫仁首次將顯微鏡學科技學術研討會(Focus on Microscopy, FOM)引入臺灣、在高雄盛大舉辦,他也擔任主辦人及共同主席。高甫仁表示,成立於1988年的FOM,是首個聚焦光學顯微鏡技術的國際型會議,也是最負盛名與影響力的光學顯微術會議,能在臺灣舉辦意義非凡。
到了2004年,高甫仁在時任陽明大學吳妍華校長力邀之下,來到成立才2年的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當時他是生醫光電所的第3位專任教師,就接下了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所長的重任。
當時的生醫光電所,每年只有10位碩士生員額,博士班則是掛零。在高甫仁2004年~2011年任職所長期間,他推動了博士班的成立,並將專任教師名額增加到6位、招生員額擴增到27位。如今,生醫光電所已經有9位專任教師,碩士生增長到每年超過30位,博士生則有5位以上,甚至也有國際生。
高甫仁是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現役師資中最資深的一位,鑽研雷射光學與光學顯微鏡逾30年。(攝影/吳培安)
研究心法:不斷找出新藍海!
回想來到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近20年的心路歷程,高甫仁露出溫暖的笑容說,「最大的感想就是系上的師生真的都很優秀。一路走來,他不只是享受在實驗室與碩博士生討論研究、一起做出成果的過程,和系上的年輕老師討論互動也讓他獲益良多。」
「像是生醫光電所校友、現任所長郭文娟,還有許多年輕老師,大家做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都很不一樣。生醫光電所對於有潛力的學者也會提供資源和舞台,同時很尊重彼此在各自賽道上的發展,不會倚仗年資欺壓新人。」高甫仁說。
持續潛心鑽研顯微鏡技術、驗證原理、開發工具的高甫仁,也在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的20年間,將雷射光學應用在顯微鏡上,幫助光學顯微鏡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他也從一位光學顯微術的物理學開發者,影響力逐漸擴及到生命科學領域。
但他謙遜地說,「我的研究在光學顯微術領域裡,沒有像武俠小說裏面變成一個宗派,但這些創新的成果,我都很樂於發表出來、開放給大家用;我們開發的成像技術,也為一些做生醫感測的老師帶來了新的靈感與應用。」
高甫仁也分享他的研究心法,「就是趁大家還沒有跳進去之前,先把尚處於藍海狀態的創新研究領域找出來,自己設計所有的儀器設備;等到人家開始發現價值、開始調動兵馬資源時,我就轉移到下一個藍海!」
「對我來說,研究的過程就像是探險一樣,想要找到一些沒找到的東西、發明能夠探索人們未曾發現的事物,這帶給我很多的樂趣。」高甫仁說。
高甫仁也興奮地表示,2025年的FOM即將第三度來到臺灣舉辦,這將是他參加25年以來,第三次由他擔任主辦人暨共同主席,對他來說,意義特別重大。
「作為會議中相當活躍的臺灣人,我看到臺灣一路從比不上歐美日、被大家認為是沒什麼亮點的發展中國家,一路努力追趕25年,在COVID-19疫情、地緣政治加上台積電的活躍表現之下,臺灣的形象與國際地位已經大幅改變,被歐美各國當成是相同水準的對手,足見臺灣在顯微鏡技術領域的進化,確實是全球有目共睹。」高甫仁說。
高甫仁在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的20年間,將雷射光學應用在顯微鏡上,幫助光學顯微鏡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其影響力逐漸擴及到生命科學領域。(攝影/吳培安)
退休前夕最大的感想:「機會留給年輕人!」
即將在2年半後退休的高甫仁,始終致力於學術研究與分享,推動臺灣在雷射應用光學顯微鏡的發展。在他的人生觀中,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該做的事情,走到即將退休這一步,便是傳承與轉移的時刻。
「距離退休已經剩下兩年,深感這個領域還是有很多比我年輕的人投入,也獲得了很好的成果。就像台積電今天在半導體界享有的盛名,事實上是在供應鏈裡面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走到今天。」
「我期許自己能夠做到有效的傳承,不僅是所上的傳承,也希望臺灣的光學顯微術發展能與先進國家接軌,一起把餅做大。等到退休以後,除了把學術研究成果發表出來,我也會不戀棧地把師資名額空出來,把機會留給更有潛力的年輕人發展!」高甫仁說。
高甫仁也向所上的年輕師生分享,「為自己負責」是他幾十年來最重視的人生態度,並獻上5項殷切的期勉。
「首要就是誠實、為自己負責,再來是努力爭取實現目標,第三是探索持續學習新知,第四是始終保持樂觀、禁得起挫折和競爭;最後是珍惜師生之間的相處,友好地善待彼此,有時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高甫仁說。
Profile:高甫仁 Fu-Jen Kao
現職 | • 台灣物理學會會士 (2016年迄今) • 國際光電工程學會會士 (2015年迄今) • 皇家顯微學會會士 (2005年迄今) • 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 榮譽教授 (2019年迄今) • 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 教授 (2004年迄今) • 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 教授 (2003迄今) |
經歷 | • 2010-2011 陽明交通大學育成中心主任 • 2006-2011 陽明交通大學研發處副處長 • 2004-2011 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光電所所長 • 2003-2004 中山大學研究事務處研究規畫長 • 2002-2003 中山大學物理系教授 • 1993-2002 中山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
學歷 | • 美國康乃爾大學物理博士 • 美國康乃爾大學物理碩士 • 臺灣大學物理學士 |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