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國際益生菌與益生元科學協會(ISAPP)首次在亞洲召開年度大會,吸引全球各地的專家參與。來自比利時魯汶大學的帕特裡斯·卡尼(Patrice Cani)教授發表名為「新世代益生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嗜黏液艾克曼菌,以下簡稱AKK菌)的演講,引起熱烈回響。
AKK菌在腸道具有控制醣類吸收與代謝的功能,被認為有預防,甚至治療肥胖及糖尿病的潛力。Cani教授的聯合研究團隊,發現AKK菌上一個名為Amuc1100的膜蛋白,可與腸道表皮細胞上的TLR2結合,促進腸道上皮新生,加強腸道屏障(gut barrier)的完整性,防止有害物質(如內毒素)滲漏至血液中,進而減少生物體慢性發炎的現象,同時Amuc1100也具有降低血糖濃度、維持血糖恆定、改善胰島素抵抗與減少脂肪堆積的效果。其成果已於去年發表於《Nature Medicine》。
AKK菌的人類健康受試者口服試驗上,並無觀察到任何明顯副作用,Amuc_1100將會是下一個進入人體測試的藥物。有鑑於肥胖與糖尿病的龐大市場商機,魯汶大學與瓦赫寧恩大學已共同成立一間名為A-Mansia的新創公司,將致力於AKK菌相關藥品發展,並於今年4月完成首輪1,300萬歐元的募資。
此外,AKK菌也決定了臨床腫瘤免疫治療的效果,來自法國的Laurence Zitvogel教授團隊,在分析上百名接受PD-1腫瘤免疫治療的患者糞便後,發現AKK菌較高的患者對PD-1治療的反應也明顯較好,相反的,AKK菌含量較少的患者,則多為對治療無反應的患者。研究人員進一步將無反應患者的腸道菌移植到無菌小鼠體內,發現該小鼠對PD-1抑制劑的反應效果也會大幅下降。而如果額外再餵食AKK菌,則能重拾、甚至加強小鼠對PD-1藥物的藥物反應率。細胞激素分析顯示,AKK菌會刺激免疫細胞釋放IL-12的細胞激素,活化T細胞並抑制癌細胞生長。
AKK菌為絕對厭氧菌,主要棲息於人類大腸,並利用人類腸道黏膜做為唯一的食物及碳、氮來源。最早由荷蘭瓦赫寧恩大學研究人員首次從人類糞便檢體中分離培養所得,是屬於新劃分的菌屬。然而,AKK菌卻在人類約40兆的腸道菌中占了近5%的高量。
科學界已公認AKK菌是非常獨特且重要的菌種,更可能是人類腸道生態中重要的環境提供者。因為大部分的腸道菌是倚賴我們吃進的食物,而AKK菌卻是倚賴人體腸道細胞所分泌的黏液,且擔任促進腸道黏液分泌的重要角色。這說明AKK菌與人體共生的關係,遠比其他菌種更深,此核心菌的改變可能會撼動整個腸道生態。
腸道微生態研究的飛速進展讓科學界對新世代益生菌有了更多的了解,上(8)月,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局長Scott Gottlieb,特別針對益生菌相關治療發展,發表重要談話。雖然目前FDA尚未批准任何活菌產品進入藥物市場,然2016年已為活體生物藥(Live Biotherapeutisc)公布相關規範,而本月17日將於華盛頓近郊的羅克威爾(Rockville)與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共同舉辦「科學與法規研討會」,將針對活菌產品應用於預防及治療人類疾病的規範及可行性,進行進一步討論。
根據美國《Allied Market Research》分析報告顯示,益生菌的相關市場將以每年7.7%的速度增長,並預估於2022年市場規模將高達574億美元。國際益生菌組織(The International Probiotics Association )的執行總監George Paraskeviotis表示,目前全球益生菌市場約為425億美元,其中亞太區為175億美元,而中國占了其中的50%,是全球益生菌最重要的銷售市場。
臺灣在益生菌產品已累積多年的開發經驗,除既有的益生菌產品的通路推廣外,應攜手對岸勇敢跨入開發目前還充滿未知與機會的新一代益生菌(如AKK菌)產品,借中國市場的幫助,臺灣企業有機會在全球新一代益生菌市場迎來巨大的成功。
(本文由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