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藥失色 新藥崛起

撰文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
日期2017-08-14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2017.8.14 文/許志宏 (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研究員)

全球最大學名藥廠Teva (梯瓦製藥),最近股價暴跌,掀起學名藥產業一陣驚天駭浪。本(8)月份截至上周五(11日)收盤,該公司於美國紐約交易所發行的ADR報價,已大跌46%以上,甚至於8月3日公司第2季法說會當天,單日股價就暴跌24%,Teva市值的巨大變化,反映了全球藥價調整風潮下,學名藥廠日益加劇的窘境。

Teva自1901年成立迄今,屹立逾百年,曾被譽為以色列國寶。多年來,Teva不斷收購全球大藥廠,快速擴張規模。包括於2006年以74億美元收購IVAX後,成為全球學名藥廠龍頭。又於2015年7月,Teva再大手筆斥資337.5億美元的現金,以及價值67.5億美元的Teva股票,以總價405億美元的天價,併購Allergan(愛力根)旗下的學名藥事業Actavis,不僅鞏固其學名藥市場的領導地位,更一舉躍為全球前十大藥廠之一。

但好景不常,Teva股價在此併購案公布的幾天內,達到歷史最高點(每股71.68美元)後,便一路下滑。至上周收盤17.3美元,兩年內股價跌掉了三分之二。

Teva股價的崩跌,與其本身經營策略的失誤脫離不了關係。Teva旗下治療多發性硬化症原廠專利藥Copaxone於1996年獲准上市,去年全球市場銷售額達42.23億美元,但因專利保護期屆滿,雖然近幾年Teva不斷積極嘗試,透過推出不同劑量產品、長效劑型等方式來保護Copaxone的專利,但近兩年來因專利訴訟失利,主力產品面臨專利懸崖,將使Teva在其他學名藥品加入競爭下,每年至少損失10億到13億美元營收。同時,Teva推遲某些利潤較差的學名藥品項,使得Teva今年第2季認列高達61億美元的商譽減損,也讓Teva今年財測與配息都嚴重下調,加上其他研發中產品未能如期推出,導致獲利產生真空期。

Teva策略失準造成近年營運顛簸,但真正給他迎頭痛擊的,卻是美國總統川普政府。川普總統打擊高藥價的政策,使得占Teva營收約三分之二的學名藥業務首當其衝,包括一、美國大型藥品批發商及零售商形成更大的採購聯盟,對美國市場的藥價產生額外議價壓力,估計學名藥價格年減達6%。二、美國FDA宣布將加速審核學名藥,據統計2015~2016年,每月平均通過學名藥47.6件,但是今年6月獲准件數增至88件,創下史上新高。未來,學名藥競爭者將加快進入市場,也將加速學名藥品價格續跌,可以預期,全球學名藥廠將遭遇藥價與股價的鏖戰。

學名藥是指新藥專利過期後,其他廠商能以相同成份和製程生產的仿製藥。仿製藥上市後,通常會讓該領域藥價立即大幅下降。近年來,美國學名藥價格反其道而行,部分廠商遭控涉嫌串謀哄抬藥價,遭致各方砲轟。FDA不得不加速審核學名藥上市,擴大市場競爭,學名藥價自然大跌,重創學名藥廠營運。另一家學名藥龍頭大廠Mylan,在9日公布的財報,也調降全年營收目標10億美元,過去一周內,Mylan股價已經下跌達18%。

就在美國學名藥股哀鴻遍野的同時,全球新藥產業的巨擘包括嬌生(J & J)、安進(Amgen)、美商亞培(Abbott )、必治妥(BMS)、阿利斯康(Astrazeneca)、禮來(Eli Lilly)、諾華(Novartis)、輝瑞(Pfizer)、默克(Merck)、葛蘭素史康(GSK)等大公司的股價,卻幾乎都未受影響,許多股價依然維持在高點,顯見這一波學名藥廠的股價大跳水,乃肇因於學名藥產業沒有創新、僅有仿製的特性,也無法阻止新加入者競爭,當政策傾向開放時,產業崩盤只是遲早的事。

台灣股市在2007年尚將製藥產業列在「化學製造業」項下,因為台灣當時沒有新藥產業,大家都以仿製的化學學名藥為業,與化學工業無異。直到當年在中央研究院前院長翁啟惠積極奔走努力下,政府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迄今才有12個生技新藥核准上市,雖然為數不多,但台灣生技新藥產業已儼然成形,愈來愈多的台灣新藥在全球最嚴謹的美國FDA叩關。值此同時,國際大藥廠也開始看到台灣的生技實力,積極尋找策略合作對象與藥物,這次美國學名藥市場崩跌浪潮只是開端,仿製藥的價格競爭永遠不會止息,惟有創新藥才能掌控藍海優勢,脫離紅海競爭,這波美國股市浪潮值得台灣生技產業政策制定者深思。

(本文由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