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德州大學在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醫療團隊,成功利用一種名為DNX-2401的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在惡性腦瘤治療取得重要突破性進展,臨床一期試驗初步結果顯示,25位接受此病毒療法的患者,有72%的病人(18位)腫瘤縮小且生存期顯著延長,其中有三位病患腫瘤更縮小了95%。這對目前尚無有效療法,平均存活期只有六個月的腦瘤病患來說,無疑是一項振奮人心的消息。
今年1月3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也同期連續刊登兩篇溶瘤病毒治療的突破性研究。其中一篇,英國里茲大學Adel Samson研究團隊在9名腦瘤病患身上進行實驗,他們發現所注射之溶瘤病毒藥劑(Reolysin)成功突破血腦障壁(Blood Brain Barrier,簡稱BBB)到達腦腫瘤,並提升腫瘤部位之干擾素(IFN)表現量,活化免疫系統並使毒殺型T細胞成功浸潤至腫瘤內部,對癌細胞進行攻擊。
另一個加拿大研究團隊則是在對免疫檢查點治療反應不佳的小鼠三陰性乳癌上,成功以溶瘤病毒(Maraba virus)合併免疫檢查點療法(Immune Checkpoint Therapy)抑制超過90%的三陰性乳癌腫瘤生長,在不同小鼠模式中更有高達60%至90%不等的治癒率。
病毒能治療癌症的現象,早在1904年就被觀察到,當時一位義大利女性患者因施打狂犬病疫苗而使其子宮頸腫瘤離奇消失。
爾後數十年間多種病毒陸續被用於癌症臨床試驗,包括腺病毒(adenoviruses)、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 virus)、腸病毒(enterovirus)以及泡疹病毒(herpesvirus)等。
2004年,世界上第一個病毒藥物RIGVIR在東歐拉脫維亞小國被核准上市,用於治療晚期皮膚癌病患,但因療效顯著,時至今日在拉脫維亞有75%以上的皮膚癌病患都使用此療法。
2005年上海三維生物的溶瘤病毒H101,也被CFDA批准與化療聯合,用於治療晚期頭頸癌。而美國FDA則是一直到2015年才核准由美國生技大廠安進(Amgen)所開發,治療黑色素瘤的改良型皰疹病毒藥物Imlygic(T-VEC)進入市場。同年FDA也以孤兒藥形式擴增核准另一溶瘤病毒藥物REOLYSIN用於惡性腦瘤治療。
儘管許多研究都暗示溶瘤病毒的巨大潛力,然而病毒藥物品質控管難度高,因此惡性腦瘤、三陰性乳癌以及目前治療選擇有限的癌症,就成為溶瘤病毒快速進入市場的切入點。除此之外,近來更有越來越多證據,指出合併溶瘤病毒治療,可大幅提升免疫檢查點藥物的應答率,並達成顯著療效。
有鑑於此,Amgen近年動作頻繁,一方面申請臨床試驗,擴增Imlygic的適應症至胰臟癌、頭頸癌及乳癌,同時更擴大申請合併CTLA-4、PD1或PD-L1等目前市場上已有的免疫檢查點藥物進行臨床試驗。而今年初,澳洲一家溶瘤病毒藥物開發公司-Viralytics,先是收到中國樂普醫療集團資金挹注2390萬美金後,2月21日更被Merck大藥廠以3.94億美金,溢價160%收購,成為Merck全資子公司。
今年1月,韓國製藥公司SillaJen也與歐洲病毒疫苗生產公司ABL Europe簽定合作協議,未來將共同進行溶瘤免疫治療藥物Pexa-Vec的臨床三期試驗,預計收集600名末期肝癌患者,並由ABL Europe提供病毒藥物之GMP生產標準流程及設備,將建立嚴格的品管制度,新一代溶瘤藥物商品標準化顯然指日可待。
根據美國臨床試驗資料顯示,目前已有超過15個溶瘤病毒藥物在臨床試驗階段,分別針對腦癌、胰臟癌、膀胱癌、前列腺癌、頭頸癌及皮膚癌等多種癌症,預計未來幾年這些溶瘤病毒藥物將有機會陸續進入市場,知名分析機構BCC Research也樂觀估計,全球溶瘤病毒市場到2023將達到64億美元。
溶瘤病毒可能將為癌症醫療將帶來新的視野,而合併免疫檢查點藥物更可能讓溶瘤病毒在腫瘤治療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由近年各國藥廠態度積極且動作頻繁,不難看出其潛力。而台灣生技業者在醫學發展日進千里,藥物種類推陳出新的今日,更應密切與國際接軌,貼近了解市場動態,積極布局以奪得先機。
(本文由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