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攜手北醫 14項臨床前瞻技術落地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0-08-31
國衛院x北醫-研發成果聯合招商媒合會

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臺北醫學大學各自匯聚了研發能量,雙方首次攜手舉辦「國衛院x北醫-研發成果聯合招商媒合會」,共展出14項前瞻技術。專注於癌症治療、精準醫學、微生物菌叢、生醫材料工程四大技術的研發團隊,介紹他們的創新研發成果,盼能解決當前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其臨床開發前景看好,深具潛在商機。

撰文/李林璦


8月6日,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臺北醫學大學攜手舉辦研發成果聯合招商媒合會,由科技部、衛生福利部指導,臺北醫學大學國際產學聯盟、TMU SPARK (北醫生醫與醫材轉譯加值人才培訓計畫)、臺北醫學大學生醫加速器共同協辦,盼能透過產學研緊密的鏈結,扮演串聯上中下游的角色,優化臺灣的生醫研發與國內外接軌,加速臺灣生醫產業的發展。

此次媒合會共從雙方挑選14項技術,聚焦癌症治療、精準醫學、微生物菌叢、生醫材料工程等四大技術亮點,匯聚了臺灣生醫創新研發能量、臨床資源和醫療技術,多項研發正進入臨床,開發前景深具潛在商機。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首先致詞,在新冠疫情期間,國衛院不僅完成抗疫任務,也有許多與新冠肺炎相關的研發加速落地,更從中感受到「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梁院長接著表示:「任何研發產出都不是一蹴可幾,都是由於平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才能在疫情爆發時,快速地應變產出臨床成果,也展現出臺灣生醫研發的實力與量能充沛。」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表示,北醫長年專注於推動生醫產業發展,鼓勵教授將研發成果商品化,迄今,北醫已累計成立18家生醫新創衍生公司。同時,為了建構更完善的生醫產業創新創業生態系,北醫也於今年成立全臺首家醫學大學生醫加速器,希望協助新創團隊早期創建商業模式、募集資金、臨床驗證及建立國際連結。

他更進一步指出,北醫正在興建的雙和醫院B基地,擁有兩萬三千坪空間,包含教學研究大樓與生醫科技大樓,計畫在明年完工啟用,規劃讓生醫產業進駐,共同設立研發中心,加速臺灣生醫產業的發展。

梁賡義與林建煌均表示,國衛院與北醫在研究與教學上均有密切合作,此次攜手舉辦招商媒合會,希望透過此次的密切互動、分享,可以激起學研與產業界的火花,攜手進一步將研發落地。


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任何研發產出都不是一蹴可幾,臺灣生醫有良好的研究基礎,才能在疫情間快速應變。


北醫大校長林建煌指出,北醫長年鼓勵教授將研發成果商品化,已有18家生醫新創衍生公司、更成立全臺首家醫學大學生醫加速器、興建雙和醫院B基地,盼加速臺灣生醫產業的發展。

癌症治療、精準醫學火力齊開

• 國衛院陳信偉»抗原- FLIPr融合蛋白 優化癌症免疫療法

國衛院陳信偉研究員,以細菌用來逃脫免疫細胞攻擊的FLIPr蛋白為啟發,設計了一種結合FLIPr與抗原結合的融合蛋白,進而增加抗原特異性免疫反應,應用在癌症免疫治療中。目前,此項技術已經申請專利,並就候選標的進行GMP製造、申請臨床試驗中。

目前,研究團隊已經將許多腫瘤都會表現的共通性抗原survivin,設計生產出suvivin-FLIPr融合蛋白,發現可以在不需加入佐劑的情形下,與老鼠和人類的Fcγ受體結合、促進良好的CD8+ T細胞反應;此外,也在小鼠胸腺癌(Thymoma)中,展現與化療聯用,具有延長生存期、抑制腫瘤生長的效果。


國衛院研究員陳信偉團隊,以細菌用來逃脫免疫細胞攻擊的FLIPr蛋白為啟發,設計一種結合FLIPr與抗原結合的融合蛋白,進而增強癌症免疫治療中的抗原特異性免疫反應。

• 國衛院洪慧貞»新型RSPO3抗體標靶藥 攻大腸癌、肺癌等惡性實體瘤

國衛院洪慧貞協同研究員,研發出DBPR117之人源化修飾抗體,可靶向「R-脊椎蛋白3」 (R-Spondin 3, RSPO3)這種與Wnt /β-catenin訊息傳遞路徑相關的蛋白質。此外,RSPO融合也是大腸直腸癌(CRC)、非小細胞肺腺癌(NSCLC)等少數難治型腫瘤會出現的生物標誌。

該項技術已經獲得專利,並榮獲2019年的國家新創獎。

目前,研究團隊在體內PDX (大腸癌病患組織來源的異種移植物)模型中顯示,DBPR117具有極佳的抑制大腸癌腫瘤生長作用,也可與紫杉醇(Taxol)聯用,帶來比單藥療法更好的效益;在動物實驗性肺轉移模型中,也可延長存活時間。

未來,將以大腸直腸癌、肺癌等惡性實體瘤為目標發展。


國衛院協同研究員洪慧貞團隊,開發出DBPR117人源化修飾抗體,可靶向少數難治型腫瘤的生物標誌─RSPO3,該技術已獲在臺專利與2019年國家新創獎。

• 北醫陳建中» 微管陣列膜技術 加速藥物臨床試驗與開發

北醫陳建中教授團隊,利用美國癌症中心(NCI)所發展出之中空纖維法(HFA),結合北醫衍生公司綿天科技(MTAM)創新研發的微管陣列膜,可將各種腫瘤細胞植入到老鼠皮下,直接測試藥物對腫瘤的效果,讓臨床醫生挑選藥物更有效率,精準用藥治療患者;另一方面也能用於臨床試驗患者的篩選,加速臨床試驗的進程。

陳建中表示,此薄膜藥物篩選平台具有準確、快速、低成本、泛用度高等優點,目前,已經有五項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也已經申請在臺灣、美國及全球專利合作條約(PCT)。

未來,將朝著臨床試驗委託機構(CRO)、個人化癌症醫療的藥物非臨床試驗優良操作規範(GLP)服務為目標。


北醫教授陳建中團隊,利用美國癌症中心發展出之中空纖維法,結合北醫衍生公司綿天科技創新研發的微管陣列膜,測試藥物對腫瘤的效果,加速藥物開發。

• 北醫莊國祥»新型武裝型T細胞創新癌症療法 挑戰CAR-T地位

北醫莊國祥副教授團隊,利用新型雙功能抗體(anti-antigen/anti-CD3 BsAb)及其應用平台,開發出新世代「武裝型T細胞」(Armed-T cells),挑戰當前腫瘤免疫治療最熱門新興技術之一的CAR-T療法。團隊已經成立衍生公司賽昂生醫,發展此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