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通過《罕病防治及藥物法》已超過20年,在面對快速變化的醫療技術和日益增加的患者需求,站在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和研究人員,也正在面臨新的挑戰。本刊此次匯集多位深耕罕病研究與治療的臨床醫師意見,他們一致認為,當前檢測與藥價,仍有無法普及與負擔的問題,此外,需要高度專業知識的遺傳諮詢師人力也尚有不足,為此,他們也提出四大解方,盼完善臺灣罕病生態系發展。
撰文/彭梓涵
臺灣在2000年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成為全球第 5 個立法保障罕病病人的國家。
《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的通過,是造就臺灣一度成為全球「罕病大國」的一大因素,不但使病人權益受到保障,對國外藥商而言,也成為吸引其進入臺灣的一大誘因。
隨著時間推移,20多年過去了,臺灣目前有19,000個罕見疾病的家庭,面對快速變化的醫療技術和日益增加的患者需求,站在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和研究人員,正在面臨新的挑戰,在促進整體罕病生態系發展上,他們有何建議?
挑戰一:基因檢測費用高昂 仍難以普及
首先是基因檢測費用。基因定序的成本在過去20年來大幅下降,2001年,第一個人類基因體定序完成時的成本約為1億美元,到了2007年,價格下降至1千萬美元,依然高不可攀。
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在2011年,基因定序費用有長足的進展,降至不到1萬美元。到了2016年,費用可縮減到1千美元,相對負擔得起。目前,已有一些公司已宣稱其技術,將成本進一步降低到每次僅需1百美元。
目前,臺灣基因檢測的費用因項目、技術和醫療機構而異。一般來說,針對單一基因的檢測費用通常在數千至數萬元,以全基因體定序(WGS)來說,價格落在3.5~5萬元不等,外顯子定序(WES)則是2~3萬元左右。
雖然家屬的接受度,已經相對過往有所提升,但檢測費用仍不是所有人都能輕易負擔。
有不少臨床醫師就提到,臺灣大家已經習慣看病有健保給付,患者聽到基因檢測屬於「自費項目」,許多人便選擇不進行檢測,大部分患者主要還是礙於經濟負擔,臨床醫師只好透過醫院內的補助款,或計畫來協助患者進行檢測。
在面對高額的檢測費用上,雖然今年5月,健保署已通過癌症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健保給付,不過,專家建議,NGS除了應用在精準醫療外,更需擴展到罕見疾病的治療領域。
國衛院分子與基因研究所蔡世峯特聘研究員提到,2020年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預測,隨著定序技術的提升,WGS在2030年後極可能會變成常規檢測。
他期望,臺灣也能夠在2030年達到這一目標,使更多人能夠負擔得起基因檢測,從而提升國內醫療水準。
挑戰二:遺傳諮詢師人力不足 盼列國家認證
基因檢測能有效降低新生命面臨遺傳疾病風險,已是大家有目共睹,但這也非常仰賴專業的遺傳諮詢,他們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醫學與遺傳學知識,能準確解讀報告,還需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
有專家就透露,目前臺灣完成基因定序後的分析,多由「生資博士」來執行。
臺灣從1985年推行「優生保健法」以來,遺傳諮詢的重要性備受重視。然而,近40年來,政府仍未將遺傳諮詢師納入國家專業認證體系,導致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
北榮遺傳諮詢中心陳燕彰主任說,臺灣目前遺傳諮詢師認證,是由學會(人類遺傳學會、台灣遺傳諮詢學會)發證,不是醫事人員正式的證照,對他們來說工作上較沒有保障。
此外,坊間也出現許多認證課程開課,只要三日密集上課,課後考試通過就能取得基因諮詢師專業認證,實在令人膽戰心驚。
但據了解,目前全國僅60多名遺傳諮詢師取得證書。然而,根據國健署通過的遺傳諮詢中心家數,臺灣北中南東,共14家醫療院所,依規定每家遺傳諮詢中心,需要配置2位遺傳諮詢師,但包括癌症、神經內科、兒童科、皮膚科等,都需遺傳諮詢師提供分析結果與建議。
以上述通過認證的遺傳諮詢師和中心數量相比,顯見遺傳諮詢師數量仍遠遠不足。有專家透露,「醫院開出遺傳諮詢師的缺,但因為招不到人,導致最後來面試的人選條件放鬆,甚至出現無法完全符合專業要求的情況」。
陳燕彰也呼籲衛福部應完善遺傳諮詢的專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