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ATC抗體藥物研討會

ADC抗體藥物為未來精準治療趨勢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0-12-10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TAA理事長吳忠勳表示,在這次疫情對抗病毒上,無論在檢測與治療上,抗體都提供了重要助力。

隨著精準治療觀念被重視,具高度標靶性的抗體藥物及新興抗體藥品成為未來藥物開發趨勢,10月29日,由台灣抗體協會(TAA)、生技中心(DCB)與生醫藥品化中心(BMCC)共同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舉辦「2020 ATC抗體藥物研討會」邀請各特色抗體藥物開發者,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抗體藥品開發策略。

撰文/彭梓涵、吳培安 攝影/林嘉慶


隨著基因體學的發展,疾病的複雜度因診斷而提升,精準治療的觀念被重視,也使得標靶治療的藥品需求度成長。

抗體藥物因具有高專一性,被期待用於治療未滿足之醫療需求,抗體藥物的開發亦成為世界新藥開發的主流之一。由台灣抗體協會(TAA)、生技中心(DCB)與生醫藥品化中心(BMCC)共同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舉辦「2020 ATC抗體藥物研討會」。

TAA理事長暨生技中心執行長吳忠勳於致詞中表示,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已經影響了全球將近80%的國家地區。今年3月,中研院與慈濟體系,短短於2個月內合作開發出 IgM / IgG 雙抗體快篩試劑,迅速爭取到食藥署(TFDA)的緊急使用授權(EUA)資格,目前已獲得印尼50萬劑訂單,團隊正積極申請美國、歐盟、印度的許可證。在這次疫情對抗病毒上,無論在檢測與治療上,抗體都提供了重要助力。

何大一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Aaron Diamond愛滋研究中心何大一院士(David Ho),透過跨海連線視訊分享。

今年7月,何大一研究團隊在針對新冠病毒棘蛋白(Spike Protein)中和性抗體的研究成果,發表於頂尖學術期刊《Nature》。

該研究中,何大一的研究團隊從5名住院的重度新冠患者血清中,分離出61種中和性單株抗體,其中9種特別具有治療潛力。若針對抗原表位(epitope)進一步分析這9種抗體,可發現棘蛋白結構上的受器結合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N端域(N-termianl domain),是棘蛋白尖端最具免疫原性(immunogenic)的區域。

何大一表示,目前團隊已經將其中3種新冠中和性抗體授權出去,分別為禮來(Eli Lilly)的5-24、中裕新藥(TaiMed)的TMB-200,及某家美國公司的RB-100。

這三種抗體將陸續在今年第四季(Q4)到明年第一季(Q1)進入臨床。其中,授權給中裕的抗體在美國的臨床試驗若進展順利,可在明年冬季進入三期試驗。

此外,何大一也指出,他們在感染者族群的病毒序列分析中發現,病毒的棘蛋白相關基因存在許多變異,且其中有幾個突變位點,正在病毒族群中擴張,未來可能會影響到現有的單株抗體效力。


何大一院士透過視訊參加論壇並與現場專家交流最新抗體研究進展。

蔡長祐主任–臺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

臺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主要分享「新冠肺炎引起的細胞因子風暴治療經驗」。他表示,4月時榮總接獲一位從別院轉診而來新冠病患,該名患者已併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與凝血障礙(Coagulopathy),嚴重程度需要用葉克膜(ECMO)輔助治療。

榮總團隊在蔡長祐帶領下經過幾次診斷與討論,認為其可能是感染後產生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決定給予介白素6(IL-6)單株抗體――Actemra (tocilizumab)治療。患者在進行320 mg的tocilizumab靜脈注射、12小時後再進行 240 mg 劑量注射後,一日內效果明顯改善。

蔡長祐說,細胞激素風暴是引起肺衰竭的關鍵因素,在義大利、中國的研究中,已證實當感染患者體內IL-6濃度偏高時,會使得患者死亡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