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首頁
雜誌目錄
Vol. 80 囧!長照科技崛起 落地難
Vol. 80
Vol. 79
Vol. 78
Vol. 77
Vol. 76
Vol. 75
Vol. 74
Vol. 73
Vol. 72
Vol. 71
Vol. 70
Vol. 80
2020-12
囧!長照科技崛起 落地難
長照智慧科技拔地崛起,全台長照及醫療場域,導入卻寥寥無幾。
政府600億臺幣長照預算兩倍增長,「風口」大吹起商機?
2020臺灣首次人口負成長,高齡長照科技落地問題,提早引爆!
所有電子書
購買紙本雜誌
Cover Story | 封面故事
更多
長照科技
封面故事
囧!長照科技崛起 落地難(一)
2020年COVID-19橫掃全球,今年8月,臺灣首次出現人口負成長,人口推估報告再度投下震撼彈,臺灣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將提早到來!臺灣「科技大島」,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補助力推各項智慧計劃,全臺長照產業機構及醫療場域,導入科技者卻仍寥寥無幾。臺灣智慧長照科技萌芽發展速度讓人驚嘆!政府600億臺幣長照預算兩倍增長,「風口」大吹起商機?高齡長照科技難以落地問題,提早引爆!學研界、業者和政府單位,...
長照科技
封面故事
囧!長照科技崛起 落地難(二)
2020年COVID-19橫掃全球,今年8月,臺灣首次出現人口負成長,人口推估報告再度投下震撼彈,臺灣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將提早到來!臺灣「科技大島」,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補助力推各項智慧計劃,全臺長照產業機構及醫療場域,導入科技者卻仍寥寥無幾。臺灣智慧長照科技萌芽發展速度讓人驚嘆!政府600億臺幣長照預算兩倍增長,「風口」大吹起商機?高齡長照科技難以落地問題,提早引爆!學研界、業者和政府單位,...
封面故事
長照科技
專家提四大長照科技「接地氣」解方
應用最新科技的研發產品,為何場域不買單?許多看似能解決醫療界未滿足需求的智慧長照產品,市場卻不夠廣大?承接前篇所述的科技落地難處,本刊採訪多位專家的觀點,整理出四大長照科技落地解方,從研發、市場切入層面著手,盼智慧科技能實質造福長輩。撰文/巫芝岳智慧長照科技的落地,牽涉諸多由於法規和政策面向所導致的市場問題。學術研發界、產業界專家們提出何種建議?又該如何從研發層面下手,發想出最符合使用者和市場需求...
封面故事
智慧長照
全臺縣市智慧長照地圖出爐
2016年9月通過的「長期照護十年計畫2.0」(長照2.0),為長輩及照護者們帶來許多便利,但也因服務項目多元、行政流程繁雜等問題,凸顯數位化長照科技發展的必要。幾年間,從中央到各地方政府,透過各項計劃與民間業者合作,開發出哪些亮眼的科技產品?國衛院執行四年的「銀髮智慧長照旗艦計畫」,又誕生了哪些豐碩成果?撰文/巫芝岳衛福部政務次長薛瑞元,在11月3日臺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的「長照政策高峰會」中表...
封面故事
智慧長照
工業局、資策會助力創新產品落地
在經濟部工業局的支持下,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簡稱為資策會),在北、中、南各建立「物聯網智造基地」。其中,北部聚焦於需求強烈的智慧健康/照護領域,並選定躍獅藥局、臺北榮民之家做為試驗場域,透過國產IC套件、個管師的鏈結,加速導入創新長照科技。撰文/李林璦、巫芝岳除了各項與智慧長照、銀髮科技直接相關的計畫外,由經濟部工業局主持、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簡稱為資策會)執行的「產學研生態鏈結物聯網智造...
Editor's Note | 編輯筆記
更多
編輯筆記
醫療科技落地的美麗與哀愁……
入冬了,細雨霏霏,12月3~6日,「台灣醫療科技展」在連日陰柔天氣中華麗落幕。大會表示有550個參展機構與企業、150個新創團隊呈現AI與雲端、IoT物聯、感測Sensor晶片、8K顯像技術、5G通訊傳輸、VR、AR等科技技術,涵蓋醫療和疾病預防、醫院至個人居家等場域應用,讓市場充滿活力。得益於臺灣稱譽世界的防疫管控良好,新冠肺炎襲捲全球下,臺灣大概是國際間唯一有能力不受疫情影響、照樣召開國際大型...
Snapshot|生技剪影
更多
生技剪影
循環農業
循環農業廢物煉金術 臺灣農技晉身亞太領頭羊
全球颳起一陣循環經濟熱潮,臺灣的循環農業近年也有耀眼的發展。第四屆「亞太區農業技術展覽暨會議、臺灣養殖漁業展覽暨會議及臺灣畜牧產業展覽暨會議」不畏疫情於11月5至7日假臺北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行。「亞太區農業技術展覽暨會議」為亞太區專業B2B農業技術交流平台,連結來自亞洲及世界各地的農業界專業人士。今年在農委會的支持下,以「創新技術、友善環境、永續發展」為主題,吸引來自丹麥、荷蘭、韓國、德國、日本、英...
生技剪影
照顧科技
500+創新長照科技產品B2B尋商機
11月3至5日,由侒可傳媒主辦的第一屆「TheCares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論壇」在臺北圓山花博爭艷館盛大舉行,該場強調聚焦「照顧科技」的B2B展會,聚集超過100間展商、近200個攤位、超過500項科技設備及相關產品展出。展會中規劃4大重點展區,包括:集結銀髮食衣住行育樂醫養、公安消防、防疫科技等產品的「照顧機構場域館」;呼應在地安老趨勢,備齊環控設施、遠距照顧、行動輔具、預防醫學的「健康促...
生技剪影
中研院
高階儀器
拚高階儀器國產夢 10項研發成果吸睛
11月5日,中央研究院「臺灣高階儀器研發計畫」舉辦成果發表會,一展三年來10項扶植之科研團隊的研發成果,包括:中研院陳仲瑄院士自主研發的可攜式質譜儀,其他團隊研發的毒品檢測、智慧長照、顯微鏡與X光相位差影像等技術都相當吸睛。陳仲瑄埋首20餘年研發成功、至今仍持續優化中的可攜式質譜儀,在成果發表會中大現風采。這款可攜式質譜儀一改質譜儀體積龐大、成本高昂的傳統印象,具有即時、即地、檢測成本更低的優點,...
View Point | 專家觀點
更多
專家觀點
羅浚晅
保障民眾權益 法條數目不是阻礙
羅浚晅同時擁有臺灣大學醫學士、法學士資格,身兼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常務理事、台灣醫事法律學會醫務執行長、眾律國際法律事務所醫療法顧問等職位,擅長以醫法專業和衛生行政管理經驗處理公共事務,整合多元價值。羅浚晅參與了立法院第10屆會期,由民進黨立委邱泰源提出的《再生醫療製品管理法》草案擬定,爬梳了歐、美、日再生醫療法規設計。此外,他也長期關注健保永續、分級醫療、兒少保護、病人自主等...
專家觀點
蘇嘉瑞
蘇嘉瑞:再生醫療法應先走出去、 再持續修正
蘇嘉瑞是臨床執業數十年的外科及骨科醫師,同時具有臺灣、美國紐約州律師資格,專精醫療管理及藥品產業整體生態結構與投資模式,橫跨醫界、法界的專業服務不及備載。蘇嘉瑞同時擔任衛福部食藥署「再生醫學諮議小組」委員,亦參與衛福部《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法計畫,是臺灣再生醫學及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DTs)規劃管理制度的靈魂人物。 責任編輯/吳培安放眼全球的生技醫藥界,無論產業...
專家觀點
林泰元
回首來時路 見證臺灣15年再生醫學發展史
現職為臺灣大學藥理學研究所副教授,同時也是臺灣細胞醫療協會(TACT)理事長的林泰元,見證了臺灣從幹細胞人才短缺、到今日《特管法》蓬勃發展的過程。如今,臺灣正站在再生醫療立法的當口,他為我們回顧了臺灣再生醫學15年來精彩的發展史。責任編輯/吳培安10月31日,台灣幹細胞學會(TaiwanSocietyofStemCellResearch,TSSCR),在陽明大學舉辦第16屆年會。這是台灣幹細胞學會...
Bio Library|生醫知識庫
更多
生醫知識庫
ATC
ADC
ADC抗體藥物為未來精準治療趨勢
隨著精準治療觀念被重視,具高度標靶性的抗體藥物及新興抗體藥品成為未來藥物開發趨勢,10月29日,由台灣抗體協會(TAA)、生技中心(DCB)與生醫藥品化中心(BMCC)共同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舉辦「2020ATC抗體藥物研討會」邀請各特色抗體藥物開發者,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抗體藥品開發策略。撰文/彭梓涵、吳培安攝影/林嘉慶隨著基因體學的發展,疾病的複雜度因診斷而提升,精準治療的觀念被重視,也使得標靶治...
生醫知識庫
臺北生技小聚
北醫、安盟、商之器、雲想 跨越ICTx醫療深水區
10月14日,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主辦的「2020臺北生技小聚」系列第四場論壇,以「邁出醫療科技深水區」為題,邀請了國內具潛力的醫療科技業者,分享各自開發之應用,探討醫療科技業者從研發到與醫院落地鏈結的經驗與挑戰。撰文/劉端雅、彭梓涵攝影/林嘉慶10月14日,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主辦「2020臺北生技小聚」系列第四場論壇「邁出醫療科技深水區」,邀請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室特助羅友聲、安盟生技...
Industry|產業
更多
產業
VetterPharma
CDMO
KaiVogt
Kai Vogt:CDMO應保持靈活 不是為了技術進行數位轉型
數位化為產業帶來新機遇逐年增長,相對高度法規需求的製藥產業也不例外。製藥業數位化轉型能為檔案管理增加效率、讓流程更加流暢,卻也必須克服作業標準化、公司文化不適應等挑戰。尤其對以客戶需求為核心的委託開發製造機構(CDMO)來說,面臨的數位化挑戰複雜度更高。責任編輯/吳培安KaiVogt是歐洲知名製藥業CDMO大廠VetterPharma-FertigungGmbH&Co.KG資訊科技、商業開...
產業
醫療科技
安盟邁進臺灣OCT 醫療科技「台積電」之路
2015年成立的安盟生技,其原創之全域式活體光學影像系統ApolloVue®S100,在今年9月獲得FDA認證。這是目前全球臨床用最高解析度、非侵入式的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市場布局主要鎖定歐美皮膚癌、亞洲皮膚健康整體影像照護。憑藉握有晶體光纖寬頻光源獨到技術,安盟目標是成為臺灣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醫療科技產業的「台積電」,全球非侵入式醫學影像的領導者。撰文/劉端雅 攝影/林嘉慶光學同...
People|人物
更多
人物
蔡守冠
CEO報告
光鼎蔡守冠獨門毛細管電泳 突破QC大廠重圍
即將在明年掛牌興櫃的光鼎生技,最早隱身為美國eGene的儀器代工廠,其自主研發的毛細管電泳儀,賣給了QIAGEN後,又為其關鍵零件委託生產代工廠。最後華麗轉身,跨足發展快篩檢測試劑服務,成功打開亞洲、歐美市場,近期不僅隨著疫情訂單滿滿,並獲得鴻海科技集團創辦人郭台銘親自登門探訪,成為QIAGEN、ThermoFisher等國際大廠不敢小覷、與之合作的「Somebody」。撰文/吳培安攝影/彭梓涵新...
人物
失智
健康醫學
溫啟邦
温啟邦實證「神奇15分鐘」防老化失智 延壽三年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温啟邦,一生致力於預防醫學、職業流行病學在衛生政策上之應用,曾進行美國石化業首個與員工健康有關的大型研究,成為美國職業健康醫學研究先鋒,影響後來甚鉅。2011年,温啟邦「每天運動15分鐘」可延壽三年的研究論文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Lancet》,研究論文被引用1,700次,又自此掀起國際健康促進風潮,秉著知識份子道義與責任,以及實證研究態度,温啟邦現在力推每天...
Medi-care+ | 新醫療
更多
新醫療
長照
在地永續
松柏園老人養護中心 中部評鑑第一
永信藥品集團同樣本著創辦人李天德理念──「製藥是做給家人吃的」,設立於花木繁盛的鐵砧山上,「松柏園老人養護中心」是要給家裡長輩住得像在家一樣自然。松柏園重視對長輩的養護遠甚於看護、醫護,一連串「吃」的革命,將五顏六色的餐食以「點餐車」服務到長輩面前,為老人打造「五星級住家」贏得中部評鑑第一,也扭轉一般照護的模式,重拾長輩的樂齡尊嚴生活。撰文/王柏豪圖/松柏園提供往臺中大甲鐵砧山路上,一路林木扶疏、...
新醫療
臺大眼科
基因突變
斯特格氏症
陳達慶
臺大陳達慶與陳沛隆 首次證實ABCA4基因突變影響疾病嚴重度性(二)
現任臺大眼科部主治醫師陳達慶,於2014年起與臺大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陳沛隆所長合作,建構臺大眼科基因診斷平台。今年,他們的最新研究,完整分析了臺灣30幾個斯特格氏症(STGD)病患家族基因型與臨床表型,並首次證實ABCA4基因突變的程度會影響視網膜退化疾病的嚴重性。相關研究已發表在11月的《GENES》基因學期刊上。陳達慶醫師同時發現幾個臺灣人常見且獨特的眼疾突變基因,將進行後續的研究。 臺...
新醫療
臺大眼科
基因突變
斯特格氏症
陳達慶
陳沛隆
臺大陳達慶與陳沛隆 首次證實ABCA4基因突變影響疾病嚴重度性(一)
現任臺大眼科部主治醫師陳達慶,於2014年起與臺大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陳沛隆所長合作,建構臺大眼科基因診斷平台。今年,他們的最新研究,完整分析了臺灣30幾個斯特格氏症(STGD)病患家族基因型與臨床表型,並首次證實ABCA4基因突變的程度會影響視網膜退化疾病的嚴重性。相關研究已發表在11月的《GENES》基因學期刊上。陳達慶醫師同時發現幾個臺灣人常見且獨特的眼疾突變基因,將進行後續的研究。遺傳...
Bio Bookshelf|生技書房
更多
生技書房
臺灣「未來醫療」需要國家級戰略
全球再生醫療產業如火如荼發展。臺灣雖然已經訂立《特管辦法》、開發六大細胞治療技術,但仍有賴國家級戰略的制定,結合自身優勢、發展創新再生醫療技術,成為全球再生醫療重要夥伴。作者/林世嘉 責任編輯/吳培安二十世紀是藥物治療的時代,二十一世紀則是再生醫療(RegenerativeMedicine)的時代。隨著細胞治療於國際上的發展越趨成熟,美、日、歐等國藥政主管機關,近年來陸續核可細胞治療藥物之上市,並...
生技書房
《麻醉之後》一解無人能清醒述說的祕密
下針、倒數,然後……你就醒了。醒來之後一切都會好好的嗎?作者因自己「是否應進行全身麻醉手術」而感到焦慮,將多年來參與學術論壇,訪問醫學專家及患者的收穫,轉為優美的文字紀錄。書中穿插著一個個真實案例,與自我的恐懼分析,帶領讀者重新理解麻醉,以及與麻醉緊密相連的感官、心理狀態、認知與自我。作者/凱特.科爾–亞當斯(KateCole-Adams)責任編輯/巫芝岳麻...
回雜誌目錄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