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iPS學界共組「人類疾病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服務聯盟」,但相較於歐、美、日來說,不到十分之一的研究經費規模,仍是臺灣iPS細胞研究最大侷限之一。除了政府有限的支持,科學家們正透過產學研的自動化系統、國際合作、國產培養基等多個面向努力,希望能夠弭平研究門檻,吸引更多學術人才的投入。
撰文/吳培安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次因為新冠疫苗開發聲名大噪的信使核醣核酸(Messenger RNA,簡稱mRNA)技術,是最佳的寫照。
早在1953年就被發現,但因為mRNA本身太過脆弱、容易被免疫系統摧毀,或是產生過強的發炎反應,在醫學應用上曾被認為是條「死胡同」。
誰也沒想到,mRNA搭配後來發展出的載體運輸技術,竟以疫苗大黑馬之姿一躍成為2021年的防疫新星,BioNTech和Moderna兩家公司的身價也水漲船高。
樂觀的科學家也認為,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簡稱iPS細胞),也有可能像mRNA一樣,在幾十年後搖身一變、成為下一波科學高峰!
iPS細胞風潮已過 研究經費陷危機?!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郭紘志坦言,雖然歐、美、日等生技醫藥先進國繼續朝著臨床驗證拓展,但現在iPS細胞在全世界的研究,整體來說「已經進入冷靜期」。
即使是獲頒201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iPS細胞技術發明人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也面臨到日本政府將在2022年,終止十餘年來在iPS細胞研發經費支持的窘境。他帶領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CiRA),在2020年4月轉型、成立非營利的CiRA基金會。
山中伸彌與CiRA的動向,其實正反映出iPS細胞研究經費需求龐大、臨床療法開發時間長,無法立即見效的核心問題。
現在,在山中伸彌新提出的建立儲存具日本人口代表性的iPS細胞庫計畫,目標也是希望透過和業界密切合作,期盼最終能在2025年達成製備、儲存技術發展到位,得以降低細胞製備的製造時間與金錢成本,同時維持細胞的品質。
臺灣iPS研究項目高達701項!臺灣iPS的研究現況又如何?
據本刊調查,截至2021年6月12日,登記於臺灣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overnment Research Bulletin)下的iPS研究項目共計701項中,且從2008年起快速增長、每年都有40~70件不等,而將近八成的iPS研究的年度經費在200萬元以下。(見【圖一】)
獲得1,000萬元以上的「前段班」只佔了將近4%、共28項,其中7項屬於「人類疾病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服務聯盟」的年度計畫,8項為非應用於人體細胞的行政院農委會畜牧育種計畫,其餘為大專院校、醫學院及研究機構各別1~2項。
臺北醫學大學總顧問暨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何弘能直指,「臺灣現在iPS細胞研究能分到的經費其實很少,根本很難跟美國、日本、甚至連中國都無法比較。」
郭紘志表示,「iPS是一隻寶馬,這個想法是無庸置疑的!但我認為現在政府就要決定,iPS是不是值得長期推展的技術?我們要朝什麼方向去推?這必須仰賴政府設立機制,來決定哪些科技值得留下來繼續投資。」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