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越來越短命?!「健康臺灣」 新政棋落何處?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4-05-27
臺灣人越來越短命?!「健康臺灣」 新政棋落何處?

臺灣人平均餘命連2年下滑,2022年較2020年減少了1.48歲,相比日、新、韓3個亞洲主要競爭國家,衰退速度是4國之首!
「健康臺灣」為賴總統矢志利劍,新政府如何面對臺灣人越來越短命殘酷事實?
從「5+2產業創新」到「六大核心戰略產業」,「8年政策總回顧」問卷調查,生醫業者諸多難說出口政策建議有哪些?
新政府心盼生醫成為臺灣護國神山,新政又棋落何處?本刊為期一個半月,積極聯繫與走訪企業領導人、專家與意見領袖,彙整產業共同心聲與建議,盼政府與產業共創高峰!

撰文:巫芝岳
採訪整理:李林璦、吳培安
攝影:李林璦、吳培安、彭梓涵
視覺/美術設計:黃黛鵑
問卷調查:巫芝岳、李林璦、彭梓涵、吳培安、賴俊睿
整理製表/製圖:環球生技編輯部


國人越來越短命了⁉

去年8月,內政部公布了2022年國民平均餘命,臺灣人平均壽命為79.84歲,又較2021年再減少了1.02歲。(見【圖1】) 

和日本、新加坡、南韓3個亞洲主要競爭國家相比,這是臺灣人平均壽命吊車尾的第19年!

新冠疫情出現後的2020年至今,衰退速度更是登上此4國之首!內政部新聞稿指出「受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為主因。

但號稱防疫國際模範生的臺灣,為何新冠肺炎死亡率和罹癌率都高於這3國?連年醫療服務世界排名第一的臺灣,何以癌症死亡率依然在這2年持續增加,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死亡人數都持續爬升⁉

眼見2023年的國民平均餘命即將出爐,臺灣也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這些數字會說話的統計值,正是臺灣史上第一位醫師總統上任後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

新政府上任三把火,除了健保改革迫在眉睫,賴清德多次公開場合提及「下一座護國神山」的生醫產業,新政府將有哪些火把?或如何延續蔡政府的推動火力、添柴加薪呢?

「臺灣生醫產業政策8年大回顧」產業調查

在前瞻未來新政前,鑒往知來、回顧與體檢過去的政策是必要的基礎。本刊先於今年4月起,透過問卷回填與面訪並行方式,進行「臺灣生醫產業政策8年大回顧」產業意見調查。

在為期1個半月期間內,積極聯繫、走訪生醫產業各界機構的主要領導階層進行調查。

研究發送128份,回收有效問卷45份,其中有24人(53.3%)來自成立8年內的新創公司。由此首先顯見,國內製藥業者和生醫新創對政策的走向與影響,有相較更多的關注或期盼!

問卷調查說明與研究限制
本刊自今年4月3日~ 5月15日止進行問卷調查,以電子表單和紙本問卷,採「限定」邀請、不記名調查方式,以本刊建置之「臺灣生醫產業業者管理階層名單」(包含:董事長、總經理、執行長、財務長、營運長等)為發放對象。此外,我們積極走訪有意願面訪之企業,也於活動中邀請與會之企業領導人填寫問卷。
    總計本次問卷共計發放128份,回收45份,受限問卷層級規範以及其時間限制,回收率為35.16%,回收率達可參考數值。
    本問卷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政策回顧」,內容取自「5+2計畫」中的「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以及「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推動方案」中,「臺灣精準健康產業方案」行政院核定內容的辦理重點、具體做法。
    問卷第二部分「展望未來」,內容主要取自2023年BTC會議總體建議,以及截至今年3月30日,賴清德團隊所提出的生醫產業相關政策、政見。
    為減少文字用語造成的偏見,本次問卷盡可能提高用詞一致性、原版呈現政策內容;且為提升答題結果鑑別度,同時激發填答者更深入地思考回顧,第一部份問題設計採負面方式詢問,如:「針對A辦理重點中,您最『不滿意』的具體作法為何?」。目的在於歸納產業共同認為仍需要改善的部分。
    本刊也在此申明,民調設計仍存在其限制性,例如統計出最不滿意的政策,可能代表填答者對該政策的制定執行不夠、或成效不滿意 ; 但也可能相反地,該政策正是政府執行相對多、而讓人直觀「有感」所致。
    此外,回填卷者背景以新藥研發公司佔最大宗(42.2%),並有53.3%填卷者來自成立8年內的新創公司,故填答結果也可能因此受限於該特定領域。

健康憲章、百億癌藥基金政見受矚 「助力產業效益」打問號

問卷內,我們首先針對賴清德團隊截至今年3月30日,所提出與生醫產業相關的政見,進行了認同度調查。

其中,對於賴團隊提出「通過『健康憲章』,國家所提出的重大建設或各種政策,不能違背健康原則」的政見,認同度依五分法(非常認同5分、認同4分、尚可3分、不認同2分、非常不認同1分),統計結果顯示,平均認同度為3.84分;而預期有助產業發展程度平均為3.62分。顯示,大多能認同對健康憲章的推動,但對其是否有助於產業發展,則期望略低。(見【圖2】)

另外,「設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可說是衛福部已多次透露、賴政府勢在必行的政策。統計顯示,對這項政策的認同度為3.36分;預期有助產業發展程度平均為3.33分。認同度比健康憲章低,對有助於產業的期望值也更低。(見【圖3】)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表示,「目前包括舉行多場『健康臺灣』論壇在內,新政府團隊的政見雖然不乏與健康和醫藥衛生相關內容,然而,這些都與產業政策有段距離。我們仍未見到新政府確實對生醫產業有新政策規劃。」

另外,面對即將在2026年結束的「長照2.0」十年計畫,賴清德團隊已提早在選前針對「長照3.0」提出多項政策願景。調查結果,大家最認同的策略為「打造居家、社區、機構、醫療、社福的一體式服務」(68.9%)。 (見【圖4】)



業者心聲:資金/法規/人才基盤打造、支持國產品

本問卷調查中,也有多位受訪者,特別以簡答方式陳述其對新政府的期待,經本刊歸納彙整後,主要聚焦於資金、法規、人才等基本面向,也不乏針對政策制定方針和選題提出建議。

此外,「應支持國產醫材和藥物」的呼聲不小,顯見,產業都盼望新政府能制訂政策支持國產品。分別整理如下表:

最看好政府領頭推動領域:新藥、創新醫材研發

前瞻未來新政,本刊也藉本次調查:「最看好下一任政府領頭推動的生醫產業領域」為何?

統計結果顯示,最高為「新藥研發」(40%),其次為「創新醫材研發」(35.6%)。藥物或醫材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DMO)所獲票數相對較少。顯示,似乎仍是創新醫藥產品的研發,還是大家最看好的領域,而非如目前政府主導成立公司的生產製造。

2023年5月,由經濟部規劃、工研院與生技中心(DCB)共同籌組的「臺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成立,成為第一家由政府主導成立的生技CDMO公司。

不過,TBMC一直有許多來自業界的反面聲浪,不少業者質疑這間由政府主導的生技公司,恐有與民爭利之嫌;其中特別質疑,是認為政府資源過於集中在一方身上,加上TBMC初期員工大量引自部分法人單位和業界公司,是否真能達到與國內業界共創護國群山的功效,仍有待時間的考驗。

幾位製藥業受訪者指出,「不該把台積電的模式放在所有產業上,生技產業的面向相較電子業更多樣化,且隔行如隔山,不容易形成大者恆大的角色。」

然而,對於TBMC的成立,本次所採訪的多位專家,也不乏持正面意見者。

「政府有所投入,總比沒有得好。」該專家表示,「不論TBMC最後成功或失敗,這段時間他們所培養的人才、所建的工廠和累積的技術,終究會是臺灣生醫業界的持續成長的養分。」


TBMC於今年2月2日,舉辦和美國韌力公司(National Resilience)策略結盟的發表會。(攝影/巫芝岳)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