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臺灣共有34家指定檢驗機構,目前每日採檢平均約1,500 件,最大量能可達3,800 件。檢驗專家認為,以目前檢測量能來說尚可應付現況,但若進入社區傳播階段,檢驗量至少翻倍,因此,應善用檢驗科技來提升防疫效率,非常重要。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新冠肺炎症狀像感冒,希望能在病症前期就快速篩檢出來,以提早隔離,減少傳染機會。因此,工研院朝此方向前進,與國防預醫所、國內業者合作,開發新冠病毒手持式核酸分子快篩──「疫開罐」。
手持式核酸分子快篩系統 體積最迷你
開發「疫開罐」的幕後功臣,是工研院生醫所精準醫療指引診斷技術組副組長江佩馨。其實年初疫情爆發時,江佩馨就與團隊推敲,是否能利用2016 年開發的「小型化分子診斷系統雛形」應用在新冠病毒檢測上。
沒想到農曆年後,工研院就接到國家防疫的研發重責,江佩馨立即整頓團隊,快速開發出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定性系統「疫開罐」。
「疫開罐」名字由來是因為這套手持式核酸分子快篩系統,體積只有「易開罐」大小,以目前實驗室最常使用的即時定量PCR (Real-Time PCR) 檢測儀來說,重量約32 公斤,但「疫開罐」重量只有600 克,與傳統機台相比,足足相差了57 倍。
江佩馨手上這個易開罐大小的瓶子,是快速檢驗新冠肺炎的最新利器。「疫開罐」的上一代原本是流感的快速檢測儀,江佩馨指出,臺灣擁有特殊的氣候與生活習慣,常在特定季節或時段爆發腸病毒、登革熱與流感等區域性傳染病,檢驗單位幾乎整年都要忙。
國內的檢測診斷設備往往設置在大醫院中,且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