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落幕,手術量回升,臺灣2023年每天平均逾7,000臺手術!
隨著全球在智慧影像、心血管醫材、微創手術技術、手術機器人推陳出新,手術醫材產業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
臺灣在手術相關耗材、導管、植入物、電燒刀、腹腔鏡到手術機器人,均有創新技術持續浮現,有望打造成「創新手術室解方」大艦隊出海。
面臨中國醫材「紅潮」來襲!臺灣手術醫材業如何整合、串聯,在肉搏戰中勝出?
撰文:李林璦
採訪整理:李林璦
攝影:李林璦
視覺/美術設計:黃黛鵑
圖:Freepik AI image generator
2023年5月,臺灣正式宣布將新冠肺炎(COVID-19)降級為一般傳染病,全球性疫情正式落幕,部分因疫情而暫緩的手術也回溫,依據2023年醫事機構服務量統計,臺灣2023年接受手術人次為232萬,平均每天有高達7,350臺手術執行!
印象中冷冰冰的手術房,也隨著全球在智慧影像診斷、心血管醫材、微創手術技術、手術機器人等科技的不斷進步下,手術醫材產業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
精密工業發達、醫療照護指數全球第一的臺灣,揉合工業與醫療的醫療器材產業成長不容小覷!
2023年,醫療器材產業營業額為新臺幣1,470億元,在調整將保健器材類改至健康福祉產業項目後,與2022年醫療器材相比,仍成長2.3%。
新南向政策也帶動了醫材產品外銷東南亞7國的營收成長,2017~2022年間,醫衛新南向政策在重點7國的出口金額成長約為3.64億美元(約新臺幣117.64億元),進一步帶動我國營業額增加新臺幣316.16億元。
其中,手術與治療醫材類別,延續去年的強勁醫療需求,由手術器械帶動整體次產業成長,較去年同期成長2.5%。
臺灣是名符其實的亞洲手術醫材強國!
「臺灣的製造業基礎堅實,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能夠生產高品質的醫療器材,特別在精密加工和自動化生產方面,臺灣企業具備強大的競爭力。」明基醫總經理管新寶強調。
尤其是在外科手術室所需,「少量、多樣、快速變化」特性的醫材產品裡,管新寶說,「臺灣就是有優勢!臺灣多為中小企業,能夠靈活且快速適應市場變動,根據醫療機構的需求定製產品。」
工業發達、醫療照護指數全球第一的臺灣,揉合工業與醫療的醫療器材產業成長不容小覷!2023年,醫療器材產業營業額為新臺幣1,470億元,與2022年醫療器材相比,仍成長2.3%。(圖/ freepik)
手術醫材進出口最大宗 高階導管、套管成臺廠佈局關鍵
在《2024生技產業白皮書》中,手術房設備定義包含:核子醫學設備、放射治療設備、雷射治療設備、洗腎器材、麻醉與呼吸治療器具、物理治療器具、動力手術器具等手術與治療類產品。
而更廣義的手術房的醫材,實際上可依低階、中階到高階分類,低階的如手術檯、手術燈,中階包含耗材、植入物,到高階有機器手臂等等。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IEK)副所長張慈映表示,臺灣在手術房的基礎設備,如手術檯、手術燈、檢查燈、吊塔系統、影像系統等,已有鼎眾、明基三豐醫療器材、雅科等廠商供應。但是,大型醫材設備通常5~10年才會替換採購,反而是中高階耗材、植入物能創造持續的營收。
從臺灣前十大進出口醫材的數據中也可驗證,外銷品項與手術房醫材最為相關的為耗材類的「其他導管、套管等類似品」,2023年出口金額達27.92億新臺幣,歷年來均是穩健成長,但進口金額更高,為69.45億元新臺幣,位居前十大進口醫材品項第三名,由於導管有高低階之分,使進口金額較高。
近年臺灣廠商也持續布局高階導管、套管的開發,例如今年甫獲得臺北生技獎國際躍進獎的邦特生技(4107),積極轉型投入高階醫材供應,與工研院生醫中心進行TPU材料加工技術開發;以及專注於血管造影、心血管、腦神經血管等手術高階導管開發與製造的峻程科技。
近年臺灣廠商也持續布局高階導管、套管的開發,例如今年甫獲得臺北生技獎國際躍進獎的邦特生技,積極轉型投入高階醫材供應,與工研院生醫中心進行TPU材料加工技術開發。(攝影/李林璦)
螺絲轉型升級數十年 創新骨材、牙材尋出路
而中高階植入物,更是臺灣的已經耕耘數十年的領域,在2009年時,臺灣從早期國際知名的螺絲王國,透過政策輔導產業升級,螺絲廠轉型成牙材、骨材等高階醫材植入物,計畫從論斤賣升級加值成用顆賣。
只是,當時一窩蜂的獎勵開發、技術授權,加上牙醫診所中植牙的自費生態系,導致廠商削價競爭激烈。
此外,製造商同質性太高,也難以團結進攻國際市場,加上往東南亞市場發展的策略,沒有考慮到東南亞市場經濟水準還不高的國家,都還是使用傳統的牙材、骨材材料,而先進國家市場又有其他知名品牌競爭者。
從技術轉型升級出發的甚佳立意,最後因為對市場與行銷的不夠瞭解而陷入紅海。
時至今日,在2023年臺灣前十大進出口醫材統計中,人工骨頭、骨球、骨板、骨釘、螺絲、骨水泥的進口金額仍達20.34億元,顯示臺灣廠商雖佈局已久,但由於國際廠商多年的品牌信賴度高,仍不敵進口為主產品。
不過,臺灣植入物廠商已經紛紛從經驗中又重新走出自己一條路!
例如,臺灣在脊椎植入物上就有多家廠商,包含從工研院衍生的台灣微創醫療器材公司(台微醫)(6767),是臺灣首家脊椎微創品牌公司,主要產品包括脊椎融合手術(俗稱骨刺手術)、椎體塌陷手術相關材料,以及骨水泥系列產品等。
台微醫的「脊固立-可擴張椎體強化系統」為第一個完全由臺灣廠商自主研發、製造、生產的椎體撐開器,已於2018年12月在臺灣取證上市。
另外投入脊椎植入物與骨科醫材開發的公司,尚有傳產成功轉型為嬌生(Johnson& Johnson)指定代工的鐿鈦科技(4163)、聯合骨科(4129)、寶楠生技、寶億生技、愛派司(6918)、昌固生技、聯創生醫、健寶生技、全微精密、和康生技(1783)、亞果生醫(6748)、博晟生醫(6733)等等。
微創全球競逐 臺廠行銷國際已有成
微創手術一直是手術醫材全球競逐的關鍵趨勢,尤其臺灣已經有成功典範可作為領頭羊,例如,以自創品牌LAGIS行銷全球、專精於腹腔鏡微創手術耗材及器械的常廣(6730),以及專注於微創手術醫材的益安生醫(6499),益安在2023年時,與日本醫材大廠Terumo合作開發的大口徑心導管止血裝置Cross-Seal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成為臺灣第一家獲得第三類醫療器材上市許可的醫材研發公司。
大瓏則是全球電燒筆刀產品最大供應商,銷售量高達全球25%,客戶為全球前十大廠商,包含美敦力(Medtronic)旗下Valleylab、柯惠醫療(Tyco Healthcare)與飛利浦(Philips)。
常廣的創辦人洪一平,在乘著微創手術趨勢銷售全球後,便成立苡樂創新平台,陸續加碼投資微創手術醫材,在2019年成立久方生技(7608),聚焦開發高階微創器械與量產優化,成為全球第二家量產無線超音波手術刀的廠商,僅花費三年時間開發,便取得臺灣食藥署(TFDA)醫材許可證。接著,2022年,再透過苡樂創新平台投資成立專攻拋棄式內視鏡的壹鏡科技。
此外,還有許多廠商都正在瞄準微創手術醫材這塊大餅,包含開發腹腔鏡微創手術器械的台灣先進手術醫療器材公司(TWSC)、針對出血性中風研發微型創新醫材的科脈生技(ClearMind Biomedical)、邁斯科生醫、運用軟體將2D內視鏡影像即時轉換成3D的承鋆生醫等等。
觀測大廠風向 手術機器人智慧化
而微創手術中最知名的不外乎是「達文西手術」,2023年健保署首次把17項達文西手術納入健保給付,今年7月再通過46項,其中包括胃繞道手術、子宮肌瘤切除等常見手術,預計每年會有超過8,400人次受惠。
這代表手術機器人也逐漸走向普及化,實際上,臺灣自2005年引進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至2023年,約完成6萬多例達文西手術,而達文西手術在近30年來,全球總共執行超過1,400萬例手術,數量相較之下,也可看出臺灣在人口基數小的情況下,算是達文西手術使用的高密度國家。
微創手術機器人不僅僅只有達文西,目前,臺灣也有多家公司開發出創新的微創手術機器人與導航系統,例如專注於脊椎微創手術機器人系統研發的炳碩生醫、打造出亞洲首創神經外科手術導航機器人NaoTrac的鈦隼生物科技、以3D光學定位為核心開發出微創腦神經外科手術機器手臂系統的醫百科技、以及衍生自鐿鈦科技的瑞鈦醫療器材,其開發出臺灣第一套脊椎手術導航系統等等。
展望手術機器人的未來,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黃士維指出,可以從觀察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母公司──直覺(Intuitive Surgical)所投資的公司來看趨勢,他們透過Intuitive Ventures投資運用人工智慧預測患者手術併發症風險的新創KelaHealth,而KelaHealth在被投資後,軟體可直接融入在達文西的平台上,迅速佈建市場。
這也顯示未來手術機器人將走向更智慧化,而臺灣,也有臺灣骨王公司開發的「AR擴增實境電腦手術導航系統」,是國內第一家獲得TFDA二類醫療器材許可證的AR脊椎手術導航系統;慧術科技公司則開發微創手術影像AI輔助辨識系統。
此外,產發署也透過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輔導群環科技公司、利像科技公司,共同合作開發「腦部放射治療(AVM腦動靜脈畸形)之臨床診療影像預測評估系統」,透過AI演算法,將正常腦組織、腦髓液、病灶血管自動圈選分群,提供放射手術前的效益分析及術後預測,該軟體已通過IEC 62304醫療器材軟體確效驗證。
串聯上下游成手術室艦隊! 勝出國際肉搏戰
從耗材、導管、植入物、電燒刀、腹腔鏡到手術機器人環環相扣,才能打造出一間「手術室」,這樣整合性的完整解決方案,正是臺灣醫材外銷出海的最佳策略!
在今年6月,外貿協會主辦的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中,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TMBIA)就集結數家業者,打造出智慧手術房主題展館。
展出包含明基佳世達集團旗下明基三豐的手術燈、手術檯、安適康的紗布、碩晨生醫的手術用PVA棉、聯和醫材的滅菌包、衛善實業的醫療洞巾材料;永康醫材的密閉式廢液收集系統;炳碩生醫的機器人導引系統;海昌生化科技的膠原蛋白基質外科敷料;臺灣微創醫療器材的椎體可擴張強化固定系統;醫百科技的手術導航系統、機械手臂立體定位輔助手術系統;邦特生技的引流導管及穿刺導入系統;太平洋醫材的醫療氣體工程;筑波醫電的手術麻醉系統;聯合骨科的人工髖關節股骨柄等。
一站式的MIT「創新手術室」主題館,不僅展示了臺灣手術醫材持續創新的技術能量,也滿足各國買家一次採購的便利,在展會上大為吸睛。
而國內,在整合醫材上下游供應鏈方面,最知名的不外乎是「打造醫材聯合大艦隊」的明基佳世達集團。
管新寶指出,臺灣的醫療器材產業鏈完整,從原材料供應到設備生產,再到後續的維護服務,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
明基佳世達集團透過明基三豐在13年間收購7家公司,將其從手術燈、手術檯的設備製造商結合其他公司升級成「iQOR智慧手術室」,高度整合手術室現場的軟硬體資源,並運用5G網路搭配3D影像與導航系統等先進微創手術設備影像傳輸,提升手術精準度和安全性,如今已成為中國前3大專業手術室設備商。
明基佳世達集團不僅帶著醫療艦隊進攻海外,也在中國投資南京、蘇州明基醫院,直接連通路都佈局好,成為電子產業跨入醫材產業的標竿。
未來,可預見臺灣醫材上中下游串聯、整合,產生更多的艦隊誕生,一起前進國際,在競爭激烈的肉搏戰中勝出!
在外貿協會主辦的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中,TMBIA集結數家業者,打造出智慧手術房主題展館。(圖/外貿協會提供)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