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失眠盛行率持續攀升,安眠藥申報使用人數超過450萬人,平均每5人,就有1人在使用。然而,臺灣睡眠專科制度缺乏,患者求診方向混亂,安眠藥開立管控鬆散,間接影響睡眠科技與非藥物治療的發展。在數位化與遠距醫療趨勢下,臺灣該如何突破困境,從「失眠之島」邁向「健康睡眠新典範」?
撰文/彭梓涵
睡眠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而今已逐步發展為醫療體系可介入與調控的生理狀態。
過去30年來,臺灣睡眠醫學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面對新生活型態、網路科技的影響與變遷,失眠盛行率仍持續攀升。
近5年來,國人使用安眠藥、抗焦慮劑等用量更是與日俱增,2023年全臺共開立11億6,725萬顆,比2019年的9億5,686萬顆增加兩成之多。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全臺安眠藥申報使用人數超過450萬人,以臺灣2,300萬人口換算,平均每5人,就有1人在使用安眠藥。
站在第一線臨床醫師如何看待臺灣面臨的睡眠健康挑戰?未來,睡眠科技與治療應如何發展,才能有效改善國人的睡眠品質,為失眠潮帶來真正的解方?
錯誤迷思、病識感不高 低估睡眠障礙威脅
臺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醫師首先點出,臺灣人對於睡眠健康的意識,有普遍不高的情況,老一輩的人甚至認為睡覺打鼾代表「睡得香甜」、或是「太累」。
但是,實際情況可能剛好相反,從醫學角度來看,打呼其實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警訊,若是長期忽視,恐怕造成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提高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此外,許多人也將失眠視為單純的「壓力大」或「情緒問題」,反而不好意思開口求診,導致多數人選擇自行購買民間偏方、保健食品,甚至嘗試各種助眠方法,結果不但無法真正改善睡眠問題,甚至可能延誤潛在的睡眠障礙診斷與治療。
其中,睡眠呼吸中止症(OSA),這種疾病更是無法靠藥物、保健食品就能改善,它需要透過睡眠呼吸器、口腔矯正器、手術等方式,才能有效治療。
李信謙也發現,目前大眾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仍存有許多迷思,多數人認為這類問題只會發生在西方、體型肥胖的人身上,但並不盡然。
他進一步解釋,東方人與西方人在頭頸部結構上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