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政大共創首個跨校國際產學結盟

結合AI & 生技金融打亮臺灣銀光經濟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18-04-26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攝影/編輯部

3月21日,陽明大學與政治大學舉辦了國際產學聯盟結盟儀式,儀式後並舉辦研討會,主要探討「AI智慧銀光經濟 & 生技金融產業發展」主題,貫穿AI智慧、金融、長照三大產業。

 

科技部為協助建立學界與產業緊密合作的生態體系,於2017年,特別推動國際產學聯盟計畫 (Global Research & Industry Alliance, GloRIA),以學校為核心出發,鼓勵大學結盟國內外一流廠商,整合產業資源並投入學界做研發,打造新生態圈,讓學術研究達到加乘效果。

陽明大學以醫學見長,獲得科技部「生技醫材臨床測試/市場推廣國際產學聯盟」之計劃;政治大學則為全臺唯一獲科技部「金融科技國際產學聯盟計劃」的大學。

兩校首度打破跨領域藩籬而結盟,於3月21日舉辦國際產學聯盟結盟儀式,成為科技部GloRIA計畫支持下,首個跨校結盟案例。

科技部次長鄒幼涵、產學司科長許華偉蒞臨見證,兩校校長郭旭崧及周行一、都親自出席,並和陽明大學研發長林峻立,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政治大學副校長王儷玲、副研發長宋皇志與兩校GloRIA執行長貝先芝和劉先覺共同啟動結盟儀式。

 

兩校「結婚」 業界學界都看好

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表示,高齡與健康是陽明的專長,而保險、金融則是政大的強項,兩者結合,恰巧解決了過去保險領域與衛生領域無法連接的問題。

「在長照保險方面,結合了陽明老年醫學的強項,可以克服過去無法數據精算的問題。」郭旭崧說。

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也表示,政大是國內相當卓越的文科與商科大學,兩強攜手,有望提升雙方實力。

科技部次長鄒幼涵亦借用部長陳良基的勉勵,「深化、改變、激勵、合作」,期盼本次結盟,可以帶動學校研發能量學以致用,創造新的契機。

兩校締約結盟,業界龍頭合作夥伴也出席參與盛事,包括以人臉辨識著稱的浩鑫公司董事長余麗娜;近期大力投入AI穿戴裝置的宏碁集團總處長許銀雄及金融科技保險的富邦人壽執行副總李回源,以及磐安基金會董事長劉江彬、執行長沈泰安等。

 

人工智慧+區塊鏈+數據分析 金融科技為長照醫療加分

儀式後,緊接著舉辦「AI智慧銀光經濟 & 生技金融產業發展」論壇,進行目前最夯的AI智慧與國人關切的長照議題,產學共同討論AI如何落實退休長照並讓醫療更加有智慧,期貫穿AI智慧、金融、長照三大產業,同時培育人才及打造國際合作新管道。

政治大學副校長、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針對金融可以如何為退休長照服務加智慧進行演講;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則是以臨床醫療的角度切入,暢談科技如何「給醫療加智慧」。

王儷玲表示,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科技正在改變醫療服務產業,而金融科技帶動創新,可以協助解決高齡社會醫療保險問題。若是把智慧醫療結合金融科技,將為臺灣提供更加完整的退休需求、在地老化、在宅照護與健康促進安全網。

智慧醫療產業的發展,必須從數據分析開始。臺灣擁有非常完美的醫療體系,特別是健保資料庫的大數據,以及大型醫學中心資訊系統,如果能夠配合科技與資訊產業,王儷玲相信,臺灣絕對有發展智慧醫療的實力。

例如,於2016年首次引進的臺灣UBI健康管理保單,將醫療服務與保險商品結合,目前國內已經有超過5家廠商,推出7張外溢保單。透過穿戴裝置蒐集客戶運動資訊,並透過健檢結果減免保費。被保險人只要運動量符合規定,健檢數據達標,就可以享有保費折扣或獎勵。

近年來受到大量關注的「區塊鏈」也與本次的主題緊密關聯,若是能夠建構健康醫療區塊鏈平臺,串聯醫療院所的病歷資料庫,將可以提供更精準的醫療分析與診斷。也能與保險公司結合,建立自動理賠系統,結合銀行帳號立即付款,有望降低醫療保險詐領問題。

區塊鏈也允許病患直接開立個人健康資訊帳戶,匯入所有健康報告,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同時,病例透過區塊鏈流通,將更便利,同時兼顧隱私與安全性。

 

創造新醫療知識+ AI協助全面診斷 跨領域結合讓臺灣醫療走向國際

陳亮恭表示,醫學是一門很古老的學科,許多診斷方法,都是依靠幾千年來積累而成。而科技的飛躍式進步,對於醫療來說,是無法避免的巨大沖擊。

「史書記載,西元6世紀,隋煬帝『口乾舌燥,每日飲水數升,排尿數升,漸漸形枯骨力』,從現代的醫學知識,即使未經醫學訓練的普通人,也可以輕易判定,這是糖尿病。」然而,太醫口中的「消渴症」,卻一直要到西元1838年,倫敦的醫師從血液中監測到血糖,才開始有了醫療上的進展。

2014年,一項研究指出,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在發病之初,只有28%的醫師能夠給出正確的診斷;發病3-5年,準確度可以提升到53%;經過8-10年,準確率到達85%。

陳亮恭表示,由此就可以反映出,醫師第一時間利用病徵給出的診斷,其實並沒有那麼準確。然而,現在有了AI協助,重新以更加全面的角度診斷,將對醫療起到重大影響。

「科技進入醫療產業,最重要的是『創造新的醫療知識』,改變過去以邏輯學歸納疾病的方式,透過AI重新定義疾病。」

陳亮恭解釋,所謂新的醫療知識,是因為科技進步飛速,傳統的醫學已經無法應付新技術所產生的海量數據。例如,雖然精準醫療能夠檢測全基因體,醫師卻沒有辦法全面解讀。

因此在未來,如何讓儀器測量得更準確,已經不是科技結合醫療的首要目標。最重要的,是要如何解讀這些資訊,並產出新的醫療知識,讓臺灣醫療借助跨領域結合,走向國際舞臺。

 

產學醫療圓桌論壇 橫向串聯+時空串聯共創銀光經濟

最後的專家論壇,除了兩位講者,還邀請到了宏碁集團總處長許銀雄、富邦人壽執行副總李回源以及浩鑫執行副總經理鄭瑋勳,期待由保險需求端到上游產業鏈結合,讓各界能共同努力,推動更多產學合作機會。

雖然各界不斷強調整合,但整合實在很困難,當前最具有商機的商業合作模式,應該為何?

許銀雄表示,看到問題、解決問題,其實就是產生價值、產生商機的一個過程。

「舉例來說,我們這一代的父母,許多都留在中南部,我在北部工作,就沒辦法時時注意到父母的身體狀況。這時候,就可以在家裡裝一個觀測鏡頭,留意老人家是不是跌倒了,甚至可以把鏡頭改成紅外線偵測,這樣即使在浴室等空間,仍然可以把控長者的安全事項。,而這便是一個找到問題-解決問題-創造商機的辦法。」

陳亮恭表示,當前臺灣失能長輩約有48萬人,但如果把相對健康的長者也加進來,可以再增加265萬,甚至,45歲以上,開始出現老化現象的人口有1,000多萬人,幾乎佔了臺灣的一半人口。

「因此,改善老化過程中的食衣住行,都十分適合產業投入,若是只看到『長照』,因為是站在服務弱勢的角度,不好盈利。但把產業擴大成老化過程時,機會也就多了。」

中國政府從「市場」的角度出發,將養老產業分為包括金融、經濟等九大領域,來勢洶洶,陳亮恭建議,臺灣要產出原創性夠高的知識,才能讓產業有發揮的空間。

王儷玲進一步表示,從金融的角度出發,退休規劃理財甚至早在25歲就應該開始。健康促進產業應該進行橫向串聯與時空串聯,才能夠構成生態系。

「如將浩鑫的人臉辨識加上AI,就可以應用在醫療診斷、銀行開戶、保險以及健康服務,各項產業的串聯、產協聯盟,並將市場放在國際,機會是相當充足的。」

 

打造銀色經濟 關鍵在「人」和「溝通」

李回源點出,保險業已經是紅海市場,不過銀光經濟會是一個轉機。「長輩照顧問題,很容易拖垮第二甚至第三代,」因此,人生下半場的財務管理就顯得格外重要。

《遠見》雜誌統計,50%的長輩退休後選擇不理財,除了想要「留錢照顧子孫」,也是因為理財產品太複雜,長輩不理解,因此越來越保守。不過,壽險低風險的特性,正適合長輩保守的心態,因此如何讓年長者理解產品,將是一個需要克服的問題。

鄭瑋勳則指出,「30年前,臺灣的ICT產業具備優於對岸的條件,但是30年後,優勢不再,應該另尋出路,而醫療,正是當前最適合切入的行業。」

「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利用卓越醫療優勢,推出新的銀髮產品以及產業的SOP,在亞洲市場制定銀髮經濟規則。」鄭瑋勳強調。

最後,各界皆肯定產學聯盟為產業整合跨出了不容易的第一步,不過,未來無論是各界交流,或是向海外擴張市場,其實關鍵都還是在「人」和溝通。

專家期許,各界以及政府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態度,一起打造臺灣的「銀」色奇蹟。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