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最紅臺灣創業家下一步?

盧冠達:讓DNA擁有記憶

撰文記者 蔡立勳
日期2017-07-21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盧冠達對科學的熱情是他投入基礎研究之路的原動力。

今年首次參加「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BA),現年才36歲、已成立7家生技公司,現為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工程與電機學系合聘副教授盧冠達,被稱譽「波士頓最紅臺灣創業家」,但他其實更重視基礎研究,從電機跨到生物學,現在要將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整合應用,讓DNA也有記憶。

撰文、攝影/蔡立勳


出生在美國,9歲至18歲在臺求學,原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就讀電機工程學系的盧冠達,主要專業是設計低功率晶片(low power chip)。

雖然父親是臺灣半導體產業協會前理事長、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但這樣的背景沒有為他的發展設定框架。

盧冠達在2003年發現,其實基因編輯與晶片設計的概念相似,他更認為「生物科技將為人類帶來革命」,因為不想錯過,便一腳跨入了生物工程領域。

2009年,他與博士班的實驗夥伴寇里斯(Michael Koeris),以其博士論文主題,藉由「改良」過的噬菌體,殺死產生抗藥性的細菌,共同成立Sample6,是他創業的起點。

該公司轉型多次,現專攻食品安全檢測,今年6月被《Forbes》選為最創新的25家農業科技新創公司。

2014年起,他又陸續成立Senti Biosciences、Synlogic、Tango Therapeutics、Eligo Biosciences、MBCure,以及Engine Biosciences,被譽為「波士頓最紅的臺灣創業家」。

當本刊詢問盧冠達最關注哪幾家進展時,「Synlogic跟Engine Biosciences。」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而這兩家公司都跟合成生物學有關。

Synlogic納斯達克 9月借殼上市

Synlogic主要技術平臺「Synthetic Biotic」,是透過編輯大腸桿菌的DNA,改變其特性,彌補不同疾病患者缺失的生理功能,亦即讓微生物攜帶新的「基因迴路」(genetic circuit),進一步開發新藥。

盧冠達指出,該平臺開發的SYNB1020,今年6月已在美國展開治療尿素循環代謝異常(Urea Cycle Disorders, UCD)一期臨床試驗,就是讓患者口服「改造」過的大腸桿菌,使其持續吞食患者體內的氨,減少對大腦的損害。

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