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生醫投資意見領袖的 「投資防『疫』學」攻法

蘇拾忠:生技創投榮景不再 醫材或成新出路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0-02-2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蘇拾忠/台灣投資天使協會秘書長、中華民國股權投資協會秘書長、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 秘書長

大眾應該要認知
生技公司本質就是跟電子公司不同


撰文/吳培安、彭梓涵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臺灣生技發展在5~10年前曾有一段榮景,當時團隊容易找到很多資金、興櫃也非常方便,大概是在基亞上市到浩鼎解盲,之後就一直低迷到今天,這是我最大的感慨。

美國的生技公司之所以那麼活潑,是因為具備完整的「接棒式」資金供應鏈,學研機構的科學家一拿到專利就創業,爭取大約幾十萬美元的天使投資,到了臨床試驗階段就可以股票上市、被併購、或是由大藥廠接手開發。只要不是技術不好、或是後來發現做不出來,在過程當中資金都可以順利地由不同的投資人接手。

臺灣經歷過科技類股的崛起、簡易上市櫃制度、興櫃市場建立合理交易制度,一度炒熱了興櫃市場,使得證券櫃檯買賣中心(OTC)成為生醫公司募資的好地方,當時,創投者甚至還要搶在興櫃以前就要趕快低價進場。

直到後來,OTC傳出一條沒有明文規定的潛規則。他們透過證券商跟創投公司要求:投的生技公司要上市可以,但你們創投要切結,當這家公司營業有獲利(EPS)的時候,創投才能出售此股,否則不讓你上興櫃。

雖然OTC目前還是否定這件事,但臺灣蓬勃的生技股票市場從此冷卻下來,創投、天使都縮手了,現在還敢投的,也只剩特定幾家有生技專業的敢投,募集資金變得很困難。

有人說,生技公司都是騙子,但我認為大眾應該要認知:生技公司的本質就是跟電子公司不同。電子公司有技術、設備、資金後,產品一出來就可以在良率、成本一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