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生醫投資意見領袖的 「投資防『疫』學」攻法

尤齊著:臺美創投環境風氣不同 新創應找對投資人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0-02-2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尤齊著/元大亞洲投資副總經理( 攝影 / 林嘉慶 )

新創公司在不同階段
應該要找對應的投資人


撰文/彭梓涵、吳培安

投資人最關心的就是之後要賣給誰,也就是退出機制。根據我們投資新藥開發的經驗,臨床前(Pre-Clinical)到臨床一期試驗之間進入,投資增長倍數最高、時間也最短,這樣的公司要授權也會比較容易。

我認為,如果要讓生技公司順利在資本市場上募集資金,這些上市公司、證券商和政府投資部門,應該要負起教育次級市場投資人的責任,才能建立良好的機制,讓上市公司發表的訊息能確實的傳達到所有投資大眾身上,而不是盲目跟風投資。

雖然很多人都會提美國的創投環境很好,但美國之所以會有這麼多天使、創投,是因為他們的市場報酬率很高、投100家只要中了1家就回本,他們才會比較願意投資早期公司,甚至只要新創團隊有好點子、連東西都還沒做出來就會投資。

因此,在投資活躍、資金不斷鏈的環境下,美國許多新創團隊在獲得投資後一路發展、把公司賣掉之後就又再度創業,出現許多「連續創業家」。

但臺灣的風氣很不一樣,中小企業喜歡發展家族產業、穩定獲利、把做大的事業傳給下一代,這和美國「賺錢了,就換下一個」的文化不一樣;在發展方面,也不太願意做別人沒做過的事,幾乎都是Me Too。

其實如果以人口來計算,臺灣的創業率是美國的十倍!只是失敗率也同樣是十倍,很多新創團隊還在很初期就失敗了。

國外投資人在A輪進場之後,大多很有耐心,等著公司賣給大廠或是更大的公司,但也會把公司上市當成次要的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