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植物及中草藥新藥「少林寺」

工研院生醫所植物藥產業轉譯推手

撰文記者 林亞歆
日期2015-09-14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替代圖

多年來,工業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打造了完整植物及中草藥新藥探索,至臨床試驗審查(IND)所需的技術平台,包括中藥材資料庫、符合AAALAC國際認證的實驗動物站、8種適應症技術平台及台灣首座GMP中草藥試驗廠。至今已有7項研發成果技轉廠商或進入臨床,其中有4項規劃於近期輔導廠商投入申請IND。未來,也拓展以藥品級規格開發相關產品,直攻預防醫學市場。

文/林亞歆


生醫所於植物及中草藥新藥研發成果十分出色,以其完整的技術平台幫助廠商「練功」,也因此被業界譽為領域中的「少林寺」。

據統計,工研院於植物及中草藥新藥相關領域的工服案件數2013年共45件,金額約3,189.7萬新台幣;2014年案件數成長至60件,金額更達5,841萬新台幣,可看出廠商對工研院研發量能的需求不斷增加。

雖然近年來工研院發展重點漸漸偏向醫療器材領域,但藥物研發團隊仍投入逾200人,其中專注於植物及中草藥新藥領域的約有3個部門,包含近80名研究人員,是台灣植物與中草藥新藥研發大本營,至今已有7項藥物技轉廠商或進入臨床階段。

擔任生醫所標靶藥物技術中心中草藥科專總計畫主持人、暨業務團隊總負責人的潘一紅博士表示,未來除持續投入植物及中草藥新藥研發並接軌國際,亦盼能整合工研院能量引導研究走向預防醫學,以藥品規格開發保健品、健康食品,並嘗試以更多相關試驗佐證,打入龐大的預防醫學市場。

中草藥新藥開發轉譯推手 建置藥材基因序列資料庫

自聯合工業研究所時期(工研院前身)開始,曾任工研院中草藥植物新藥科專前總計畫主持人、前工研院生技與醫藥研究所副所長的李連滋,便開始投入植物及中草藥新藥研發,自橘皮提煉降血壓的活性成分,並成功從藥用植物山防風中提煉抗發炎、治療感冒的多賽吩,成為工研院投入植物及中草藥新藥開發的濫觴。

隨著植物及中草藥新藥於國際逐漸受到重視,台灣也持續投入開發。2001年(民國90年)行政院推動「中草藥產業技術發展五年計畫」,委託工研院生物醫學工程中心負責「肝病及氣喘中草藥新藥開發四年計畫」,藉開發肝病及氣喘的植物及中草藥新藥,發展相關藥品開發的關鍵技術。

過程中,工研院逐步完成植物及中草藥新藥探索至臨床試驗審查(IND)所需的各種技術平台,並提供相關開發藥品、化妝品、原料藥的廠商各種技術服務,成為領域中重要的轉譯研究推手。

潘一紅指出,開發植物及中草藥新藥,最先面臨的便是原料篩選與品管問題。工研院於四年計畫時便投入建立中藥材DNA萃取技術,及多種DNA鑑定技術平台以篩選藥材,並運用分子生物技術於2005年完成300種常用中藥材基因序列資料庫,其中包括185種中國藥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