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胚胎幹細胞移植帕金森氏症患者第一人

花慈林欣榮 細胞治療縱橫「中西醫復健合療」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2-04-19
林欣榮期望團隊所建立的治療方式,「能讓腦部生病或受傷的患者能醒、能走」,更發願,「花蓮慈濟醫院要成為癌症病人的最後希望」。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林欣榮院長,為臺灣腦神經外科權威,他是開創臺灣將胚胎腦部神經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帕金森氏症病人的第一人、全球首位將自體周邊血幹細胞運用在腦中風治療的神經醫學專家。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和弟子,在幹細胞治療與研究領域成果豐碩,並開枝散葉遍佈各醫院。2018年,衛福部特管法修訂頒布後,花蓮慈濟已累積取得衛福部13項細胞治療許可。

撰文、攝影/彭梓涵


全球在細胞治療研究與發展持續進步,作為手術、藥物手段之外的突破性療法,臨床上運用「骨髓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方式,已是當前最成熟的方法之一。

根據國際臨床試驗陸續出爐的報告,加總約莫有上千名創傷後半年以上的久病患者,接受過「骨髓幹細胞」療法,約有半數患者能達到不同程度的功能進步,像是動作、力氣、感覺等面向上的改善。

2018年,衛福部特管法修訂頒布後,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就領先全臺提出細胞治療計畫申請。在「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項目上成為第一家通過申請的醫院,目前,也累積取得衛福部13項細胞治療許可。

院長林欣榮,對腦神經病變領域的研究情有獨鍾。早在1996年,他就開創臺灣將胚胎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帕金森氏症病上身人、推動鑰匙孔顯微手術。他也在臺灣細胞治療法規、產業尚未成熟年代,請益美國基因治療先驅James M. Wilson,並在花蓮慈濟醫院設置全國第一座醫院內之GMP等級細胞暨基因研製實驗室。

傑出研究成就,讓他先後榮獲美國神經治療及再生醫學會最傑出獎,及美國醫學暨生物工程學院(AIMBE)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學會(NAI)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院士等殊榮。

對腦神經科學情有獨鍾 為研究未知先深造攻博士

回首40年行醫之路,林欣榮於1980年畢業於國防醫學院,並在183位畢業生中取走第一名獎狀,獲得留任三總、自由選科的機會。對林欣榮來說,比起大家首選的婦產科熱門領域,他更熱衷於具挑戰性、也最權威的科別—腦神經外科。

他拜師臺灣神經外科界泰斗施純仁教授,在六年住院醫師養成訓練中,林欣榮同時到解剖學系劉江川教授、生理系林茂村教授實驗室,探究廣袤無垠的未知醫學。

林欣榮在實驗室裡研究貓的腦血管與神經,了解腦血管如何收縮與舒張,更進一步了解腦血管與神經受損可能引發之疾病;也透過猴子、老鼠動物模型,研究腦細胞如何控制體溫等等,這些研究成果也都發表了論文。

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林欣榮準備升上主治醫師,這也代表他可以開始動手術、看門診,或那年代普遍認為外科醫師可以掙很多錢。

只是在研究過程中,林欣榮發現自己遇到很多瓶頸,想進一步深造學習。在當時外科神經部主任王有智建議下,決定先出國念博士,也順利申請到以研究見長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神經外科及生理學系。

「那個年代,外科部長可能工作一年就可以買到三總對面一棟兩百萬元房子,沒想到,我三年念書回來,臺灣正湧現『臺灣錢淹腳目』的金錢熱潮,房價一下也漲了3倍以上到600、800萬。」

「這就是命運,但每個人珍惜的東西不同,我就是把握時間求學。」林欣榮笑說。

鑽研帕金森氏症 開創國內多巴胺神經細胞移植先例

1986年,林欣榮甫到美國,當時腦移植、再生療法、帕金森氏症治療等新的醫學概念風行整個美國,也撼動了他。

其中,針對帕金森氏症病人的神經移植治療方式,在瑞典、墨西哥、美國剛起步,尤其是以美國NIH (國家衛生研究院)榮譽院士Barry Hoffer為首的神經醫學家做的最好,他們開始將流產胚胎腦黑質(Substantial Nigra)組織中的多巴胺細胞,移植到帕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