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藥奮鬥10年將邁收成期

臺專家點名看好 精準醫療再生醫療CDMO核酸藥物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2-06-16
蔡英文總統在2021年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1)實體展開幕中表示,臺灣的生醫產業營業額已經突破6千億元。(圖/本刊資料中心)

中華開發資本生醫基金總經理徐大誠、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吳漢忠一致認為,精準醫療、再生醫療、CDMO、核酸藥物將是臺灣不可落後、也是最值得投入的國際趨勢。在展望未來的同時,臺灣在轉譯醫學上,仍須記取過往10幾年的教訓,積極完善人才、技術、資金、法規等四大要素,建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才能走得更快、更穩健。

撰文/吳培安


經歷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襲擊,全世界都深刻體會到「生技醫藥產業」的重要性。它不僅是在談論學術研發、生產量能或市場大小,疫苗、藥物、篩檢甚至創新技術的掌握與否,在危急時刻下更是一種攸關國力的「國防產業」。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高仙桂,在今年5月舉辦的「台灣生醫創新願景趨勢高峰論壇」中分享的統計數據,臺灣的生醫產業在國際上的表現,已有31個新藥在國際上市,300多個醫材產品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

此外,上市櫃公司也從2011年的95家,成長到2021年的203家;上市櫃及興櫃生技公司總市值約1.35兆元,29家公司市值達百億元。

蔡英文總統也在2021年的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1)實體展開幕中表示,臺灣的生醫產業營業額已經突破六千億元。

然而,發展雖然非常蓬勃,但營業額還沒有達到政府當初設定的兆元產業願景,也尚未有國際認定的世界級公司出現,甚至國家補助產學研發經費依然不足、國外或民間資金尚未解放,許多生醫新創公司仍在煩惱募資困難。

此次採訪的眾多領域專家中(見文後各篇),也有許多受訪者皆指出,從實驗室、開發、取證到上市銷售,各環節始終都是臺灣最需要加強的。

行政院科技會報副召集人、科技部部長吳政忠就表示,這個過程就像是一連串的「接力賽」,誰都不能掉棒。

「臺灣在系統性研發製造觀念上,以前相對比較薄弱,大家把自己事情做完就想說任務達成了,但實際上產業發展還是要一棒接一棒。」吳政忠說。

面對快速變動的全球生技醫藥產業趨勢,臺灣未來應該朝著什麼方向前進?如何才能走得更快?

以下就由中華開發資本生醫基金總經理徐大誠,以及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以下簡稱轉譯中心)主任吳漢忠,分別從「投資者」和「開發者」的視角,分享他們十幾年來的觀察與展望。

• 中華開發生醫創投基金總經理 徐大誠

臺灣新藥開發進入收成期 前景值得期待

中華開發資本做為臺灣最純正的生技醫藥投資基金之一,擁有25年創投經驗的徐大誠,自2012年起陸續擔任中華開發生醫創投基金與中華開發生醫創業投資有限合夥的總經理,負責基金投資組合規劃、建立與配置等執行工作。

見證了10年間臺灣生技醫藥產業的變化,徐大誠表示,臺灣的生技產業現在變得更多元、百花齊放、整體實力變得更強,也有更多公司、更多人、更多資金投入,不過投資人也比以前還要有經驗,懂得看公司的基本面,所以,即使投資人當下給公司估值很高,最後還是要回歸到商業模式、營收模式甚至於獲利。

「雖然臺灣的新藥公司過去10幾年來波動很大,但現在和過去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很多指標性新藥公司從過去沒有營收,陸續進入商業化和取證階段,例如智擎現在每年都獲利甚至配息,主要的二線胰臟癌新藥已授權給國外。相信未來應該不用拖太久,臺灣就會有好幾家新藥指標公司成為持續性本業獲利的公司。」徐大誠說。

徐大誠表示,這些跑在前端的新藥公司已經有既定的發展模式,能夠成為後進的參考,例如在臨床一期或二期完成後,就授權給海外,合一生技的FB-825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投資人的觀點來看,通常希望在臨床二期做完或臨床三期時就授權出去,因為投資必須考量到報酬、風險、能見度等,用授權的分工模式可把資源集中在公司擅長的部份,也有很多成功模式可以參考。」

「不過,像藥華藥從頭做到尾,就比較屬於典型美國中型生技公司的商業模式,也是臺灣第一家走自行商業化模式的新藥公司,風險高、資源投入大,但成功的報酬也更大。」

徐大誠也表示,評估一家新藥公司也不一定是看申請藥證的數量,還要看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規模。「在臺灣,改良新劑型的505(b)(2)公司是還不錯的族群,能見度也高。」他說。


中華開發生醫創投基金總經理徐大誠表示,臺灣的生技產業現在變得更多元、百花齊放、整體實力變得更強。(圖/本刊資料中心)


徐大誠表示,藥華藥是臺灣第一家走自行商業化模式的藥廠。圖為藥華醫藥於2021年11月26日舉辦新藥P1101於美國上市之慶祝典禮。(攝影/李林璦)

CDMO、再生醫療將接棒新藥 成為最值得投資領域?!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徐大誠認為,當前的全球生技醫療趨勢主要是在mRNA、細胞與基因療法、癌症免疫療法和抗體藥上;若以臺灣具有利基的領域來看,他認為除了新藥,就屬委託開發製造服務(CDMO)和再生醫療最為看好。

徐大誠表示,之所以看好CDMO發展,主要是來自於臺灣生技醫藥CDMO公司在去(2021)年表現得很好,指標性公司(台康、永昕)不只有現金流,甚至已經到獲利階段,再加上去年底《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擴大補助範圍、CDMO也受惠。

「未來幾年,國際上生物藥CDMO將會供不應求。事實上,生技醫藥從過去的單株抗體,一直到新出現的病毒載體、細胞基因療法、雙特異性抗體,都因為技術先進、製程複雜,一直沒有標準化,也成為CDMO很大的瓶頸,其難度甚至不亞於臨床。」徐大誠說。

不過,徐大誠也觀察到一些未上市的公司有自己的CDMO創新平台。「如果是傳統的單株抗體,那生產量能就要大、有經濟規模、成本要低,但如果是細胞、基因、病毒載體、mRNA這些,就可以是比較利基型的小型製程技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