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聖集團擁有全套循環經濟執照,以獨家技術克服臭味問題、2小時分解羽毛、10天完成發酵,將原先難以分解但營養豐盛的羽毛,製作成改善土壤的有機肥料。普聖除了在臺灣持續擴大產能,預期今年底的農業副產物月處理量達3,000公噸,也將進攻泰國、美國市場。
撰文/劉馨香
從嘉義特色小吃雞肉飯、夜市飄香的炸雞排,到便利商店隨選的即食雞胸肉,雞可說是臺灣相當受歡迎且普遍的食材。根據農委會的農業統計資料,臺灣每年雞隻屠體重量就有近70萬公噸,換算一年產生5萬公噸的廢棄羽毛。
而羽毛的成分有9成是蛋白質,富含農作物所必需的氮、磷、鉀等營養,但這些蛋白質中又有高達9成是擁有大量雙硫鍵、強韌度高的角蛋白(Keratin),使其難以被分解再利用,相當可惜。
「資深農民都知道,羽毛是最肥的肥料原料。」普聖集團總裁陳岳鴻指出,有些農民會將羽毛放入堆肥中,但羽毛的發酵時間動輒10個月以上,並伴隨著讓人難以忍受的惡臭味,往往招來嫌惡。
即使近年來有學研團隊陸續開發羽毛分解或發酵相關技術,卻仍未有實際大規模應用者。
總部位於臺中的普聖集團,研發出關鍵的分解、發酵與除臭技術,並打造進料、分解、發酵、調配、包裝一條龍的作業流程,成功將羽毛等原料,在10天內高效率地轉換為有機肥料。
從北韓看臺灣土壤危機 鎖定農業副產物製有機肥料
打造普聖集團的陳岳鴻,具有數十年的經商經歷,他在北韓從事民生用品貿易時,注意到北韓因為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已導致土地酸化、硬化的問題非常嚴重,不僅生產力降低,也易發生病蟲害。
陳岳鴻說:「後來發現臺灣也幾乎都是使用化肥,有機肥料用量僅占5%,甚至全球都有土壤劣化的問題。」
雲林古坑農家出身的陳岳鴻,愛護鄉土心切,2019年初,他結束北韓的所有事業回到台灣,決定發展有機肥料事業來改善土壤。
「死雞、死鴨、羽毛……,今天不處理,明...